首页 > 历史军事 > 李逵的逆袭之路

第375章 吃你家大米了吗?(2/5)

目录

“李探花,你这官不小了,主要是跟随官家左右,平日里也清闲,而且升官还快,愚兄仕途十多年,眼热兄弟还没机会呢?这是陛下对你的恩宠,往科的探花可没有这等好事。”对方压着心头的难受劲,心说:“你不要,给我呀!”

别看满朝文武,四五品的高官,可真要比说话管用,还不如这从七品的直秘阁。

吏部的官员实在受不了李逵对直秘阁的嫌弃,内心千疮百孔的落荒而逃。

三叔公凑近眼巴巴的看着李逵手里的释福授官诏书,他老人家识字有限,但喜欢读书,出门在外,都带着个书箱。当然是派个人给他读,他自己听,然后瞎琢磨。

“人杰,啥官你如此沮丧?”三叔公看李逵的脸色不太好,显然是对授予的官职不满意。

“直秘阁,也不知道干什么的?”别看李逵在大宋已经混迹了三年多,可问题是,大宋的官职也是出奇的多,不少官职乍一听,都有种让他这个官场新丁长见识的新奇。

早有有识之士指出,大宋有三冗两积。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费。还有两积:积贫,积弱。

绍圣元年甲戌科取进士609人,官职的倒是全部授予。但实际上,真正得到官职的不到二百人。一部分赶赴各地担任县令、县丞、教授等职。另外一部分被直接打发去了太学回炉。反正太学正这个官职自从设立之后,就没有人数的限制。从九品的小官,平日里在太学里给博士打杂,博士上课的时候,还要听讲,放学后收作业……这压根就不是当官,而是在太学里当班长。

其实,大宋真要是只有进士可以授官,根本就不够用。大宋有近1200个县, 280几个州,24路,还有隶属于京城的各个衙门,文官至少需要四五千之数。而且大宋长寿者不多,新科进士做官没几年,病故的也不少。三年出六百个进士也不够用。

大宋可没有举人做官的先例,也没有举人这一说法。只有通过解试之后的举子之说,但举子是不能做官的。

造成大宋如今冗官局面的主要是因为大宋的恩荫官太多了,多到根本就安排不下去的地步,而且占据的都是低级的小官。比如说县城、县令、主簿等等的,都被官职很小的恩荫官霸占了。

其实也不是霸占,他们也想当大官,可是实力不允许。除非参加科举,中进士这一条路,要不然,只能做小官。范纯仁就是这样的情况,恩荫出仕,从县令开始做起。他要是不中进士,最多也就是能做个通判。但是恩荫官员,基本上做到通判已经是到头了。根本就没有升迁的可能。而且大部分都是在县里头转悠,根本不可能去州衙当官。

就像是潞国公文彦博府邸,他有八个儿子,按照他的身份,八个儿子都会得到恩荫。加上他弟弟文彦若,两家有十几个儿子,还有几十个孙子,至少能有四分之一获得朝廷的恩典。可他家就两个进士,一个是文彦博自己,还有一个是他弟弟文彦若。

可才出了两个进士,家族却因为他们两兄弟,出了十几个文官。

这样的家族在大宋不在少数。

在大宋初年,看不出这样做的坏处。因为百废待兴,需要有人做事。但到了仁宗时期,冗官问题变得沉重起来。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你是我的日久情深 智慧追寻者 未来之一起来捉妖 旺门佳媳 豪门女大佬的在线甜夫 GMAI人形少女 神偷狂妃:捡个萌娃做相公 日娱之遇见那些人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他的陆小姐又美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