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绍圣第一人(2/5)
遗诏的事,李逵能说,但是向太后不能说。圣主裁定,再说了还是向太后的婆婆的意思,她这个儿媳妇也不敢吱声。
李逵将遗诏拿出来说事,立刻引起了对方的极大不满和撇清:“遗诏那是圣主的意思,太后高兴还来不及呢?李逵,管好你这张破嘴,别到处胡说八道。”
“既然如此,为何贬谪我?”
“你搅和了太后的寿宴,把太后气病了,难道不该贬谪你,还得你个升官不成?”
对方一看就是太后身边的宦官,处处维护太后。当然,向太后也只能用李逵搅和了向太后的寿宴,把老人家气病了来说事。用孝道逼着皇帝做出选择,要是换个品行端正,才华横溢的读书种子,章惇这位首相肯定要争一争的,也不会把眼睁睁的看着李逵贬谪到县尉的官职上去。
即便是个团练使……也比县尉有牌面。
毕竟团练使,即便是副的,也是八品官。
比县尉强一点。
关键是团练副使虽说是散官,但不做事,李逵乐个逍遥有什么不好?
就像是苏轼当年在黄州的时候,倒霉是倒霉,官俸也底了些,但问题是,他只要在黄州地面上不出去,就算是为朝廷效力。毕竟,团练副使不管事,白拿一份俸禄。苏轼在做团练使的时候,去了庐山,游了赤壁……就是囊中羞涩,穷了点而已。
可县尉就不一样了,上头还有县丞和县令管着,李逵这样的性格,从京官发配去了边塞,要是弄个正职也就算了,还是三把手。李逵说什么也不接旨。
“李逵,尔敢抗旨不遵?”
李逵干脆坐在牢房里,对来宣旨的宦官道:“不接又如何?反正已经坐大牢了,你还能把我发配了不成?”
这还真不能。
李逵虽说莽撞了些,但真要是因为做对了事而被发配,丢脸的可不就是李逵一个人了,而是整个大宋的文官体系。文官面对皇权,跪了。文臣的脸面被后宫给践踏了,甭管官员做事多不靠谱,多腹黑,但是做官和做人一个道理,脸面要是没了,就等于脊梁给踩断了。大宋的进士,脸上刺字发配,还真没有过。真要是被李逵赶上了,不仅仅是闹事那么简单了。到时候就是后宫和士大夫阶层的对立,直接会挑战皇权。
即便是向太后想这么做,也不敢。闹不好,整个朝堂都要群起而攻之。
到时候,连宰相都要表明立场,别人可以看李逵的笑话,但章惇还真不能。到时候他就算是豁出命去死保李逵,如果宰相连文官的利益不去维护了,谁还会承认宰相为百官之首?
宣旨的宦官灰溜溜的走了,他恨不得将李逵给咬死,但没办法,谁让李逵是文官?是进士及第的文官?
彭虎眼巴巴的希望李逵能出去,李逵要是出去了,他就不用死了。即便是将死之人,但凡有一线的希望活着,几乎所有人都会选择活着。再说了,彭虎觉得李逵能把太后气成那样,还能出大牢继续做官,已经是白捡的天大好处了,这还不满足,这文官也太不是东西了。而内心,彭虎却深深的羡慕文官的做派,这才是做官呢?哪里像是武将,卑贱的很,说下大牢就下大牢,连个商量的余地都没有。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