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台湾大开发(3/5)
自万历三十八年开始,荷兰东印度公司将第一批中国茶叶,从福建贩回欧洲,有荷兰作榜样,诸如英国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等等,便纷纷开始通过海贸从中国大量出口茶叶。
这些茶叶,堪比除了丝绸之外,另一项可获重大暴利的中国产品。
以《英国海外殖民史》书中的数据为例,在1687年,也就是英国的“光荣革命”前一年,英吉利东印度公司规定,每艘从孟买到厦门的商船,回航时都应该运载150担茶注:英担,112磅,50.8公斤,以每年5船计,这就是1500担,约76吨。
据史书记载,1磅中国茶叶,在英国的售价可以高达10英镑,约30两白银。这个数字换算过来,就是每担茶叶3360两白银,相当于每市斤中国茶叶卖价39两白银。也就是说,在1687这一年,英国每艘商船回航后,就会载回价值50.4万两白银的茶叶,以每年五艘船计,就是价值252万两白银,总价达84万英镑的茶叶。
当然,从中国这边的出口价不会那么高,根据《广州府志》记载,以清朝广州为例,一担茶的出口价约在20~30两白银左右,均价约25两银,而产地采购、运费、税金等成本却只有每担10两不到,其余部分就是纯利。也就是说,欧洲人将这些茶叶卖到本土,转手就是134倍的利润!
这简直是贩毒般的暴利!
即使后来18世纪中期后,因为印度和东南亚也开始大量产茶,导致茶叶价格大幅下降后,这相关的利润,也从未低到10倍以下。有道是,资本家只要有300的利润,就能出售绞死自己的绳索,更不要说10~134倍的利润了,这也就是为何一批又一批的欧洲商人,愿意前仆后继的往东方赶来的原因。毕竟,用孟子的话来说,那就是,利之所在,无往而不上。
在第一次英荷战争后,被英国人打败的荷兰人,不得不放松对海权的控制,英国东印度公司得以更进一步地向远东拓展,以更方便地从中国进口商品。从永历二十四年,也就是康熙九年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台湾郑家签订通商条约,并于大员港设立商馆,从此开始从台湾采购各类产品,其中的一项大头商货,便是茶叶。
此后,英国从中国与台湾购买的茶叶数量持续攀升,到了1770~1774年,英国平均每年从中国输入茶叶4.2万担约2100吨,1800~1804年,平均每年增到22万担1.1万吨,到了1860年,英国自中国输入的茶叶更达到惊人的44万担2.2万吨之多。
作为比较,18世纪中期英国一艘一级主力战列舰造价不过10万英镑,而目前17世纪的战列舰造价,则不过6万多英镑而已。也就是说,17世纪时,英国人每年用来买茶叶的钱,可以拿来造14条战列舰!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