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二章 崇祯大葬,太子登基(3/5)
三天过后,守灵完毕,开始正式准备安葬工作,此时,济南北面的帝陵以及永王的王陵,皆已日夜赶工并简单装修完毕,可以把崇祯与永王一齐安葬了。
这时,济南内外的大小寺观,都已经接令,开始鸣敲往送登仙的钟号。按礼制要求,各寺观的钟必须敲击三万下,为死去的皇帝“造福冥中”。与此同时,济南城内,禁屠宰十三日,以示平和送灵,不造杀业。
与此同时,由陈子龙代为撰写的皇帝送诏,由仪式主持者唐王李忠啸亲为诵读,并要在诵读后,大量印发,向分封在外地的亲王、郡王、王妃、郡王妃、郡主及文武百官,传达皇帝去世的哀信与新皇登基的信息。这份送诏,相当于对崇祯皇帝一生的简要评价,可谓在大殓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先帝年少聪敏,仰承丕绪,继往开来,嗣登大宝十有六年,敬天勤民,敦孝致理,夙夜兢兢,惟上负先帝付托是惧,然流寇荼毒,构陷京城,先帝亲率宫人,死战殉国,节烈千秋,万古遗芳,更况继统得人,更复何憾!……”
“……皇太子慈烺聪明仁孝,至性天成,宜即皇帝位,其务守祖宗成法,进学修德,任贤使能,节用爱人,毋骄毋怠,其唯是嘱……”
接着,李啸开始在送诏中,宣读一些基本的礼仪规则。
“……微臣李啸,诚惶诚恐,愿申外文武群臣其同心辅佐,以共保大明宗社万万年之业。……”
“……丧礼悉遵先帝遗制,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释服,祭用素羞,毋禁音乐嫁娶,然国家之大,不可一日无君,望嗣君以继承为重,敕礼部择日,立即登基,毋得固违。宗室亲王藩屏是寄,不可辄离本国,各处镇守总兵巡抚等官及都布按三司官员,严固封疆,安抚军民,不许擅离职守,严防生乱,诏谕天下咸使闻知。……”
接下来,在将崇祯与永王正式下葬后,大殓,成服。
“圣人大孝,在乎善继。枢务之重,军国之殷,纘而承之,不可蹔阙。以日易月。抑惟旧章。皇帝宜三日而听政,十三日小祥,二十五日大祥,二十七日释服。”
在汉唐之际,若皇帝去世,太子也是要守丧三年的。后来有大臣认为三年时间太长,便有了以日易月,太子只守丧三十六天。后来又有了三日而听政,二十七日而释服的新制,自此明朝初年,一直沿用至今。
安葬完皇帝后,要开始给皇帝上庙号谥号,这种做法,算是给每位皇帝的盖棺定论。
谥号一般是得大行皇帝下葬之后再南郊请谥,不过却也需要提前议定好。
李啸给过仔细思虑,还是决定,如真实历史上那样,给崇祯上的庙号为思宗,尊谥为: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揆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这个庙号其实,不算好,甚至充满了悲凉的意味。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