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虎

第八百四十四章 米尼弹(2/5)

目录

历史上的米尼弹,是为了解决前装线膛枪精度和射速不能并存的尴尬而设计的。在十九世纪中,约1849年,这个困扰了前膛枪制造数百年的问题,被一个聪明的法国上尉米尼,用很简单的方法解决了——这就是米尼弹。

所谓的米尼弹,实际上就是一种扩底尖弹。他的子弹直径同样比枪管小,甚至可能比圆弹还小,这样装弹就很方便,可以轻易塞到枪管中去而保证不卡弹。

而米尼弹的底部并不是圆的或者平的,而是在铸造时于子弹底部留下一个圆锥形或杯状凹洞,这凹洞边缘就是比较薄的铅皮。当灌入黑火药,在将米尼弹推入弹膛时,其弹底杯状凹洞自然也会盖住火药。

而当步枪开火时,黑火药迅速膨胀,在推进子弹之前会先撑开米尼弹弹底的铅皮,此时膨胀的米尼弹的弹底就自动密合枪管并咬合膛线,并迫使子弹旋转。

也就是说,米尼弹的出现解决了前装线膛枪装弹困难,滑膛枪射程精度太低的问题,完美结合了前装时代的前装枪与线膛枪的两大优点。使用米尼弹的前装枪有一般水平的射击速度,同时又有着线膛枪的射程、精度与威力。

这样的改进,使得步枪的威办与效果,超过了当时的火炮,成为当时战场上的决定性武器。而李啸最为看中的,就是这个射程——高达300~500码,也是最高射程约为450多米,大约可换算为,可达600多步。

而直到拿破仑时期,那个时代的滑膛火炮,精确射程不过区区300码而已。也就是说,使用米尼子弹的步兵,虽然组成密集方阵时仍然会被炮兵严重杀伤,但是在解散成小编队散兵队形时,却可以接近到射程内精确地点杀炮兵。这种特性让火炮的设计开始出现巨大的转型,线膛炮开始出现,并在克里米亚战争与美国内战后一举将滑膛炮踢出战场,使得线膛炮全面取代滑膛炮。

实际上,米尼弹的威力不只如此。它出现的结果是直接迫使拿破仑时代的步兵密集方阵、密集线型队列完全解散。

当然,只是解散方阵而已,散兵射击线还是要保留的,毕竟这还只是前装枪,必须站立装弹,每分钟大约只有3发射速,排队枪毙的本质并未改变,只不过杀伤力与杀伤范围大增而已。

19世纪中的1850年以前,不管是拿破仑时代,又或者古斯塔夫时代、西班牙方阵时代,欧洲各国即使知道大炮对密集队列杀伤惊人,但是因为燧发枪射程实在太短,所以明知前是虎口,仍然得乖乖排成方阵进行排队枪毙。这样的战术从火绳枪发明以来,持续了300多年之久。

但是当米尼弹出现,步枪射程一举提高到500码,这是增加了5~10倍。密集方阵立刻变得毫无意义——你排成这种方阵不用等敌方炮兵来轰杀,步兵用米尼弹长程射击就可以把你屠的干干净净。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撩心快穿:女神,很硬核! 刀剑天帝 魔法大陆的地球交换生 乱三国之吕布 喋血双鱼佩 神级龙珠系统 烟雨淼淼终难离 凤主天下:嗜宠毒后萧盈妖孽 帝少逃妻拥入怀 每天都要经历总裁文名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