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回村住(4/5)
机器是好机器,转起来飞快,吞下原泥,吐出合格的瓷泥,可是,库存的原泥很快就消耗完了,眼看就将要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陈清秋与秦帆都觉得头疼。
原泥矿一般都在高山上被发现,这个时候山高路陡,每一担原泥都要靠人力挑回来,而挑泥的主力军只能是当地的农民,农民最主要是耕田,只在农闲时才去挑。
三年来,为了提高农民们挑瓷泥卖钱的兴趣,三次调整收购价格,由原来的每百斤一块钱,提高到了每百斤两块五钱,这曾一度刺激了农民挑瓷泥卖的兴趣了,购入的泥比之前足足多了四五倍。
对于旧机器而言,这原泥的量已经足够了,可是新机器上来后,按照陈清秋的估计,如果满负荷运转的话,要比原来旧机器多五倍的原泥,需要这么多原泥去哪里找人挑去?
更何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农村的劳动人口已经开始往外面输出,好青年都去了广城与深城打工赚快钱去了,留在村里的,除了比较保守的青年人,大部分是中年人,再怎么刺激,也不可能满足那么大的原泥需求量。
早在决定购入机器的前一年,陈清秋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也一直在寻求解决方案。
她曾想着开一条路直达尖山顶,那条路可以推鸡公车,不过,细细盘算下来,除去保养路,光开路所需的费用就能让十个她破产,显然这条路是行不通了。
她也想过从其他原泥资源取得比较容易的村里运过来,但是方圆十几里的村落,但凡原泥丰富的,与大南村都是高山阻隔,就算推鸡公车运泥,也得两人合作,也就是说,一车泥得花两份工资,算来算去,也能让五六个的她破产。
好吧,她不再想这些不切实际的法子,她去看看村里没有有取泥比较方便的原泥矿总行了吧?于是,她经常利用周末假期,背着干粮,满山遍野寻找瓷泥矿,足足一年了,依然没有结果。
秦帆那猪队友却打击她:“清秋,算了,还是死了寻找瓷泥矿的那心思吧,如果附近真的有这种矿,我家的老祖宗早就发现了,还用得着山高水远地跑去尖山顶挖瓷泥矿?”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