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回乡之前(上)(2/5)
今天这一课的讲师是顾养谦,讲的是论语。确切的说,其实并不怎么“讲”,而是教朱翊钧读论语为政篇第二。
朱翊钧当然识字,为政篇里也没有他不认识的字,然而这一课的安排仍然是日讲官教“读”。这里就必须要说到此时的教育方法问题了。
古人之所以叫,而不是看书、学书,关键就在于要体现“读”的重要性。古代这些文章,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读出声来,所谓朗朗书声、抑扬顿挫,越读越起劲,越读思维越清晰,越读越能感受书中的真谛。读到顺畅之极时,便如唱歌一般,直接从声音上得到感受。
由于汉语是单音词组合而成,又有阴、阳、上、去、入五音之分,这就使得古代汉语文章在读音上有鲜明的音乐式节奏感。节奏和谐回荡,听起来好听,读起来顺口,又为各种诗歌韵文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譬如语言文字上的工整对仗、平仄相和,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极具美感。股文之所以能产生,这也是前提条件之一。
太子所学,虽然与常人所学的用处有所不同,但其实归根结底,终究也是要学写制义时文的。而既然要学股,那么方法自然也万变不离其宗。
股怎么学呢?首先就是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何谓基本功?最起码的,四书五经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尤其是四书,包括白文、朱注朱熹的注解都要背熟,一句不可或忘要记熟每个字的正确读音要学会对两个字以上到十几个字的长对子所以这年代对对联是再寻常不过的小事,一般来说不值得提要读熟名家时文至少几百篇要学会写小楷、馆阁体等等。这些都是最最基本的东西。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