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七章 电报(上)(2/5)
其实李鸿章启程从广东北上,就十分免强,因为早在五六月间,李鸿章就坚决反对朝廷倚重义和团的力量来对抗外国人,再三向朝廷上本,告诫朝廷一定要约束义和团发展,不能让义和团肆意激化中外矛盾。
但以慈禧为首的清廷统治者并沒有听从李鸿章的劝告,不仅放任义和团发展,在6月21日还正式下召,向八国宣战,并且下旨全国督抚大员,率军北上勤王。
这时东南的督抚大员们正在策划组成东南互保,确保南方不陷入乱局,李鸿章正是最先倡导东南互保的重臣之一,而对朝廷命令各地率军北上勤王的圣旨,又是李鸿章率先亮明自己的态度:此乱命也,粤不奉诏。也让东南的督抚大员们信心大增,终于不理朝廷的圣旨,促成了东南互保。
不过清廷向八国宣战之后,局势却每况愈下,7月9日,直隶提督兼武卫前军总统领聂士成阵亡于八里台,同日淸廷电诏李鸿章进京;7冃14日,天津失守,淸廷再电急催李鸿章北上。因此李鸿章才不得不离开广东,乘船北上。但这个时候,李鸿章也明白,目前北京的局面不是自己能够主持得了的。因此住进自己在上海丁香花园寓所,静观局势的变化。尽管后来清廷又再三下诏,要求李鸿章尽快北上,但李鸿章仍然不为所动,左推右托就是赖在上海不走,一直拖了近两个月的时间。
而在李鸿章面前的两名清廷官员也不是普通人,一个是现任四川布政使周馥,他早年因多次应试未中,遂投笔从戎,在淮军中做了一名文书。成为李鸿章的文牍,协助李鸿章兴办洋务三十余载,在北洋海军、武备学堂、天津电报局及开平煤矿等近代企业的创办过程中均有作为,是后期洋务运动实际上的操盘手。
光绪七年周馥(1881年)受李鸿章保荐,任天津海关道;光绪九年又兼任天津兵备道;光绪十四年(1888年)升任直隶按察使。甲午战争爆发后,又被李鸿章任命为前敌营务处总理。在马关议和后,周馥以身体病弱自请免职。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又被起复任四川布政使。
淸廷下诏调李鸿章北上以后,李鸿章立刻想到了自己的这个老部下,即奏请朝廷调周馥为直隶藩司,随同办理中外事宜,因此两人在上海聚齐,又同因局势不明,留在上海静待时局的发展。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