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九六章 济南众态(五)(5/5)
这个问题自然是无人应答,一来是王胜列举的数据详实,二来众人根据自己的日常所见,都觉得山东各地的情况确实是差不多,有土地的农民确实在那里都不多,而大部份土地也确实都集中到少数的地主手里。想找个大部份农户都有自己土地的地方,确实找不出来。
不过马上有人反应过来,道:“农民有没有土地,和我等乡绅又有何干系,你们凭什么要收我们的土地,分给那些草民。”
这一个反问,立刻又引起了不少人的响应。
王胜点了点头,道:“这个问题问得很好,那么我问各位一个问题,如果农民没有了土地,那么他们怎么生存下去,只能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造反,汉末的黄巾、唐末的黄剿、明末的李自成、张献忠之流,那一个不是登高一呼、从者千万,拥兵数十万,攻城掠地最终造成王朝改朝换代,而覆剿之下,焉有完卵,发生了农民暴乱,各位认为自己可以幸免吗?刚才我说的都是前朝的事情,就说本朝吧,40年前的太平天国我想各位就算是没有经历过,也该听老人说起过,还有去年发生的义和团就是在山东发起的。虽然这些事件的发起者,领导人或许有不可告人的野心,从广大的相从者绝大多数都是失去土地,无法生存的农民,但凡有一条生路,谁又愿意去干造反的事呢?我想各位也不希望再经历一次太平天国或是义和团吧。”
“我们把各位多余的土地征收,分发给无地的农户,让他们能够安心的耕种,让耕者有其田,这才是治国的正道,同时也是为了保全各位的切身安全。我们的先祖是在明末之年远赴海外求生的,而明朝灭亡,正是因为土地兼并太重,农民无地,无以存身,只好挺而走险,造反做乱,至使明末之年遍地流寇、四方烽烟,因此我们在海外吸收了明末的教训,均分田地,使耕者有其田,可以安心经营,安居乐业,故200余年逐无反叛。而现在大清的土地情况,与明末极为相似,农民无地,我们虽然初回华夏本土,但也知其势危在旦夕之间,自己的治下,却要尽力做到均分土地,以安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