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三四章 第二次鸭绿江之战(五)(3/5)
当然鲁登道夫虽然不懂海军,但他的小组中却有海军方面权威的人员,就是马克西米利安?冯?施佩上校,他在德国是与舍尔齐名的海军新锐。因此鲁登道夫向施佩询问,如果由他来指挥海军,如何攻破这座要塞,施佩将两手一摊,表示除非自己能再8艘以上的战列舰,并付出至少2艘战列舰被击沉的代价,才有可能从海上攻破这座要塞。他对人民军海军是如何攻破海参崴要塞,也充满了兴趣。
得知罗岳己经回到了海参崴,并且要会见德国军事观察小组,鲁登道夫和小组成员们也都换了军装,整整齐齐的来见罗岳。
双方见面之后,鲁登道夫和施佩都十分意外,因为罗岳看起来太年轻了,最多也就是30岁左右的样子,而且挂的还是少将军衔,鲁登道夫和施佩都德国军界的新锐,而且军衔都是上校,前者今年40岁,后者44岁了,因此这相比之下,罗岳确实是太年轻了一点。
不过两人也敢因此而轻视罗岳,这不仅仅是因为外交礼仪,而是因为在罗岳的指挥下,人民军不仅攻下了海参崴,而且一路向西一直打到了哈尔滨,从而一举改变了整个战争的走势,就凭着这份战绩,罗岳就担得起少将军衔。鲁登道夫和施佩都是标准的军人,只认战绩,而不论其他。
双方互相客气了一番之后,鲁登道夫就迫不急待的问起战争的经过。正好罗岳在总结战争,因此也向他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当然对德国人的介绍是有所保留的,罗岳当然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对于进攻海参崴之战,罗岳重点介绍人民军在战前对海参崴的侦察,对海参崴的水文、海拔高度、炮台位置,火炮分布都了解得十分清楚,并进行精准的计算,而在战斗中,充份利用这些侦察的数据,趁夜间进攻,首先集中火炮,摧毁俄军的重炮,解决了俄军对军舰威胁,然后逐个的清除俄军的炮台,最终登陆。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