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人心败坏(2/5)
千年以来,华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由中央政府直接向每个农民征税的国家。
这种集权方式有极大的好处,一是可以确保稳定的税收,二是可以确保强大的动员能力,以应付战争和大型工程的需要,因此能牢牢掌握这两大优势的王朝,都是历史上闻名的大盛世。
那么,大盛世为什么不能持久呢?
因为经济发展是波动的、弹性的,靠一时丈量土地、审查户籍所建立起来的刚性管理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渐渐不符合现状,从而失去效率。
根据封建经济规律,土地产权会逐渐向少数人手中转移,这也就是土地兼并问题。
土地产权发生了变化,则意味着人身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原来自给自足的自耕农,越来越多人失去了土地,成为了依附于一方地主的佃农。每当一个自耕农成了佃农,就意味着中央政府对地方的实际控制力降低了一分。朝廷无法从他身上收到一毛税,也无法直接征调他扩充国家的兵力和劳力。
地方上的豪强势力,则有足够的利益动机,瞒报其名下的土地和人口,这里还要尤其考虑到经济繁荣时期人口激增的问题,在其自身势力扩充的同时,削弱了中央的势力,成为中央集权制度最大的离心力。
而缺少了税收和人力的中央政权,在抵御外部侵略和赈灾等问题上,会越来越力不从心,从而导致新的动乱因素。
那么,若中央以强硬态度,重新丈量和划分土地,清查人口,夺回对社会基层的控制权,是否可行呢?
乱世之末,大多数人口失去了土地和产业,沦为饥饿的流民,新王朝均田安民是众望所归。但是政局稳定之后,再设法破坏既有的产权关系,阻挠土地和农奴的贩卖,势必损害地主集团,甚至一部分自耕农的利益,从而遭致激烈的抵制。所以大家只能坐等一场毁灭一切的乱世,重新洗牌。
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不是没人看得出问所在,所不是没人企图挽救危机,但是没用啊。
所以一切都是注定的,在被统治者眼中,小农经济的稳定性注定了任何一个政权上台,只要不危机自己的身家性命,能够相当程度上满足大部分人耕者有其田的需求,这个政权便是合法的,有效的。而现在的问题便是,当权者自身如何始终保证在不危及这一稳定结构的同时又能尽可能的满足自身一直都在增长的贪欲。尤其是当社会稳定后人口开始增加,社会资源却愈发集中于少数人,新增人口始终无法解决生存问题的时候。
当被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开始坐大,它就会危及经济基础,并最终加速经济基础的瓦解。当从上到下整个崩塌的时候,这便意味着朝代又将开始更替。这就像是垒积木,只不过提前规定了积木的数量,刚开始搭的时候,很稳固,甚至我们为了变得稳固,不惜将更多的积木铺在底座以承受将来来自上面的压力。但是随着一步步地搭建,我们越来越在意高度,于是将本属于底座积木一条条抽出继续落在顶层,直至达到最顶层后随即轰然倒塌。
王剑当然知道原因之一。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