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灭亡原因(2/5)
唐朝300多个州,管不过来,中央于是分设诸道,在道中设诸采访使,这也是一个动态的名字,目的是分巡各州,只是起监察性的作用,帮着中央看住地方官。
但是后来又都变成了节度使,形成藩镇割据。
元代各行高官官叫“行中书省事”,本来是作为战时中央代表,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来变成了固定的地方官。
明代后来不得不设置巡抚,来统合地方力量。一开始,这个巡抚也是如同汉代的刺史和唐代的诸道的采访使一样,是流动的,相当于巡视员,“巡抚”全称是“巡抚xx地方都察院副都御史(或佥都御史)”,就是代皇帝巡行地方的巡视组长的意思。然而到了明末,巡行渐渐变为常设,清代就直接把巡抚变成了一省的主官,明代设的布政使、按察使到了清代成了巡抚的副官。所以中国历史政区的演变,后面体现的是皇帝对于地方官的猜疑和不信任,秦晖先生说,这也是“儒表法里”治理原则的一个体现。
皇权本来就容易崩溃,因为你要依赖别人来治理,必然要放权,但是又不能过分放权。官员如果有封国,必然考虑长远利益,不会鱼肉百姓,但是这天下是你皇家的,我还不捞一把就走?
再加上天灾的影响。
气温下降,气温下降了,意味着什么,只是人类的活动频率减少这么简单吗,往往伴随了很多别的东西,比如说天旱,河里都没什么水了,如果你是一个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国家,如果说气温条件不好,那庄稼又怎么可能长的好,农耕文明又耕什么,粮食又从哪里来,民以食为天,那就是跟天作对了,那一个王朝就可能难以存在了。
存在着巨大的气候变化,黄河都干了,一个农耕国家的庄稼怎么能长的好,没有了粮食吃,老百姓就不认账,就要揭竿而起,起义。很容易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人民会把这种气候状态归罪于某个统治集团甚至某个个人。想象一下假如那是一个世界上最英明的君主,德行高的不得了,他能不能挽救这个王朝,答案可能也是否定的,这叫做“天数已尽”,自然界的气候要你灭亡的时候,你是没有办法不可能撑住的,所以王朝走向灭亡。
明君/名相/贤臣治理国家抑制兼并的耕者有其田天下大治和不抑兼并富者阡陌连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循环之中。而且往往越是王朝后期土地兼并越严重,国家也暮气沉沉。例如明朝家净万历年间,从严嵩到张居正个个都是家有良田万顷的大土豪大地主。
透过现象看本质,实际上到了这个时候社会阶层已经开始失衡了。现在一般大家都有点社会结构的常识,就是金字塔形(社会里低收入人最多,中等收入较少,最高收入的人最少)和橄榄型(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人群都比较少,中等收入人最多)的社会结构都是比较稳定的,其中橄榄型人民生活相对更幸福,但是如果出了沙漏型社会结构(社会里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的占了绝大多数,几乎没有中产阶层)国家就要出问题。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