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过硬的理由(4/5)
剑在中国的冷兵器时代被尊为“百兵之皇”,无论文人骚客还是江湖游侠都对它有着一种近乎于偏执的热情:比如对于文人来说,最能体现自己品行高洁,志量宏远的符号性装备就是剑与琴,而当他们习惯性地想秀一把自己“当真了得”的时候,往往会号称自己有“剑胆琴心”,可见即便是“高山流水”般文雅的秀士,也并不认为带着一把“剑”会给自己招来“粗暴”的坏名声;恰恰相反,它其实可以更好地衬托自己高贵脱俗的气质;而对于武人来说,剑就更加不得了了,哪怕你惯用的武器是九齿钉耙,当你闯荡江湖获得了足够的地位,被别人认为“德艺双馨”的时候,你也会被公众尊称为“剑侠”!想想吧,如果被人称为“耙侠”,那听起来得多跌份呢?
至于什么九齿钉耙,嗯,您是猪八戒,不是少侠啊。
自唐以来,我们汉语中更是出现了一个专门的词儿叫“书剑”,比如唐代孟浩然的诗句“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北宋司马光所写的“使君此去荣多少,犹是当年书剑身”,元朝汤式的“书剑不求官”和清代方文的“干戈犹未定,书剑那能闻”等等,所有这些诗句中的“书剑”一词其实统统指的是“文武”,也就是说剑从唐朝开始,就已经取得了可以与对传承文化最为重要的书几乎相等的地位,甚至可以代表所有与技击或者军事有关的事物。
与此同时,剑在中国还被赋予了一层神秘气质,神秘到通过对它的修炼足以达到一种神秘莫测,与天地相合的境界,所以我们古代的兵器随多,却单单只有剑可以与道相连,被称为“剑道(这个词的出处是《吴越春秋》,与日本的剑道不是一回事儿)”。所以无论是抓鬼画符的道士,还是那些喜欢飞来飞去的仙人,他们的标准制式装备往往都是剑。大家恐怕谁也没见过戏剧或者电影里,纯阳真人吕洞宾出场的时候,是挂着把腰刀跑出来的吧?
剑在中国的冷兵器中有着其他任何兵器都不可比拟的尊崇地位,它一头铭刻着我们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坚韧勇敢,一头张扬着千古文人的文才风流;它一边围绕着我们追求幸福与公证的侠义梦想,一边倾诉着祖先开创历史的艰难与辉煌。剑也正是由此才能承载住极其博大深沉文化内涵,闪耀出高贵神圣得有些虚幻的荣光,成为了被铭刻于我们中华民族千年血脉中一段不可磨灭的文化基因。至于为什么它的地位如此崇高,我们得从剑的历史说起。
《释名》里边说“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就是说最早的剑是一种防备意外凑合着用的防身兵器。
就如龙虾也是虾一样,传说在中的“兵皇”在产生之初,也不过是一种兵器,而且相较于什么棍棒(这个是“百兵之祖”)、长矛、弓箭之类上古时期的主战兵器,剑还挺没地位,那么它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某种象征意义,从而渐渐超然于其他兵器之上的呢?
剑。这玩意儿不但在近身肉搏,尤其是面对突发情况需要做出应急反应的时候,效果相当不错,还可以很方便地随时拿出来剥兽皮,割兽肉,于是渐渐流传开来。借用一句套话,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张三已经被卷入了滚滚的历史洪流而消失无踪,但剑却因为其便于携带、用途广泛这点可以参考手表和手机的流行与发展的优点被古人视为居家旅行,战争渔猎时的必备佳品。
可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到,在古人的部族生活中人们其实也是有简单职业分工的,其分工的大概原则是身强力壮的青壮年男子负责保卫安全与猎取肉类食品;在体力上相对不占优势的妇女、儿童、老弱病残呢?没事打扫打扫山洞,缝缝皮袄,爬到树上摘摘果子什么的,这叫“各尽所能”。那些老弱妇孺,你们负责的都是办公室内勤工作,天天拎个野外生存套装又有什么用?所以在物质还没能极大丰富的新石器时代,好不容易被磨制出来的石头剑还得先尽着那些外勤人员用,这就叫“各取所需”。
久而久之,青壮年男子出门随身携带上一把剑,就成了约定俗成的风俗,或者叫规范。而剑也就慢慢成为了个体强大或者孔武有力的标志。
同时,也恰恰因为在上古时代,这些部族中的青壮年男子既是保卫氏族部落的主力战士,也是肉食的主要来源——最主要的生产劳动者,所以这些人在部族中,其实是相当有身份的一个群体,而他们的身份还就恰恰来自于那个腰里别把剑所代表的“孔武有力”,于是剑自然而然也就有了一定的身份标识意义。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