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改田为桑,百姓无活路?(2/5)
“徐处仁,你给朕说说明州改田为桑的事。”
赵桓的声音平静如水,但徐处仁心中却如履薄冰。
皇帝才二十五岁,但帝王的气息却已经日益内敛,一些情绪也快要到收放自如的地步了。
“回禀陛下,明州山川与平原交接,气候湿润,有田二十万亩,与杭州渡口相去不远,最合适做桑植之地。”
徐处仁从两点来选择了这个地方:一是运输成本上,二是时间成本上。
实际上,唐恪还在明州划定了秀坊,要在那里也建立一个规模不小的秀坊,与杭州的秀坊形成分庭抗礼的局势,这样才有活力。
这一切看起来都没有问题,非常合理。
至少站在他们这个高度来看这些事情,都没有问题。
说给皇帝听,也有足够的理由让皇帝满意。
但是,这政策落下去,便有下面的人为了立功,争先恐后要将事情尽快拿下来。
快到什么程度呢?等不及的程度,仿佛今天这田不全部改了,明天他们的乌纱帽就不保了。
这种现象也是好事,足以说明赵桓领导的新班子做事够积极够快。
但所有的事,不是积极,也不是快,就能办好。
而下面的人办了这些事,态度也没有问题,上面的人还不能随便批评,要不然寒了心,以后谁干活?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