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瓮中捉鳖(3/5)
“《三国演义》?本将军只曾有看过陈寿所著《三国志》。”
苏九冬顿时一愣,这是才反应过来,《三国志》是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书,写于西晋时期。而《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创作于元末明初洪武年间的,难怪郭启峰不曾知悉。
《三国志》是史书,《三国演义》是。苏九冬要提及的人物在历史上存在的,所以只要郭启峰看过《三国志》,也会知晓与之相关的事迹,因此沟通起来想必不会存在太多误会。
苏九冬转而解释道:“啊…是的,原本是小女记错了。小女要说的故事人物,正是《三国志》里的曹魏名将夏侯惇以。”
“将军既然看所《三国志》,想必对火烧博望坡战役也有所知悉。夏侯惇战绩斐然,却因不肯听从李典的建议,轻敌冒进,遭遇了刘备的伏兵追击…”快眼123
苏九冬说完故事,意有所指的望向郭启峰,郭启峰不为所动,依旧静坐坚如磐石,只是盯着苏九冬的一双眼睛确实射出了冷冷寒意。
眼见郭启峰不动声色,苏九冬决定再说一个与之类似的情节:“不知将军是否还知晓蜀汉将领马谡?”
马谡失街亭的故事家喻户晓,苏九冬不信郭启峰还能装作听不懂的模样不置一词。
“马谡违背诸葛亮的指挥调度,军事行动混乱无章,放弃水源上山驻扎,不在山下据守城邑。”
“裨将军巴西人王平一再规劝马谡,马谡不肯采纳,致使街亭丢失,让诸葛丞相失去了重要的据点。”
苏九冬要表达的意思很明白,就是想要告知郭启峰,如果此时郭启峰不肯不听她的劝告,执意要追击敌军朝巴雅城进攻,最后的结局就不言而喻了。
郭启峰显然听明白了苏九冬的意有所指,但并没有听进去,反而认定了苏九冬是在讽刺于他,于是沉声对苏九冬警告:“还望苏小姐能谨记自己的身份。你并不是什么军事,只是一介女流而已。”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