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9章 少年讲武堂(3/5)
华夏民族,时而尚武,时而又不尚武,归根到底,这与和平时期重文轻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按照李中易的构想,将来如果征服了安南等中南半岛的大粮仓之后,就要着手普及中小学教育的事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管在哪个时代,人才永远都排在第一位!
人才的培养机制,显然呈现金字塔状,越往上走,精英型的人才就越少。
目前,受限国力的不充裕,李中易暂时没条件普及全民九年义务制教育,但是,他却可以在全国的数百军州设立数百个少年讲武堂,选拔符合条件的少年进入军校学习。
少年军校的体制,在欧洲最为盛行,尤其是北方的老毛子,其军校体制遍布全国各个州和加盟共和国。
军事人才的兴盛,赋予了老毛子军事立国的根基,这也是老毛子屡屡出现名将的基础,比如说,历史上著名的名将,苏沃诺夫、库图佐夫和朱可夫等人。
按照历史规律,农耕民族,只要和平的时期超过五十年以上,重文轻武以及以文制武的思想,就会迅速抬头,以至于到了皇朝的末期,竟然无将可用。
在立国之初,李中易刻意把帝国的军事机器,摆在了不受文臣集团影响的位置,就是想避免出现文臣领军的荒唐现象。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