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不差钱(3/5)
张汉卿却不满足于这一所大学。对他来说,东北难得的有充足的钱在手,用起来还不太心疼。现在比历史上有更多更好的条件,可以几所大学同时建设了,因为人才缺乏的状况开始明显了。
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完全可以并行,特别是哈工大,一定要建设好了,那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基地因为中国的工业发展一定会看东北的。
成立东北各个大学本是中国自己的事情,可是日方得悉东北当局要自己办大学之讯,日本驻辽宁总领事竟公然向王永江提出“劝告”:“听说你们要办大学,那可不容易呀!又费钱,又没人。你们要读理工科,我们已有‘旅顺工科’;你们想学医,我们早有‘南满医科大学’;你们愿学文法科,也可以派留学生到帝国大学去上学,大日本政|府将予以优待,给予官费补助。你们何苦自不量力,自寻苦恼,而去自办大学呢?”
王永江当即将此谈话报告给张作霖。张作霖听后,十分气恼:“妈拉个巴子,他们越是反对咱老张办大学,咱们就是非办不可。得快办,要办好,快出人才。”
时不我待,百废待兴的东北亟需各种人才。虽然日理万机,张汉卿还是强烈建议东北大学早建、大建,再说学校的兴建不是一日之功,等到逐渐有了规模时,东北的经济届时应该可以满足需要。
于是1920年12月26日,东北大学正式成立,校舍暂用位于省城大南关的高校和文专两校旧校舍。后于北陵购置500亩地,开始动工兴建新校舍。购地款除外,东北大学的基建费用即达奉洋1200万元。一年后,新校舍建成,其规模宏大,功能齐全,在国内亦是首屈一指。
除兴建校舍外,辽宁省长公署还在北陵西南长宁寺附近划拨官地500亩,拨款880万元,兴办大学工厂。这种大学设附属工厂,既顾及学生实习,又承接外来机械生意,修理铁路机车、客车及机件零活。这种保障经费来源的在大学附设工厂的模式,也是当时国内其它大学所没有的。
东北大学另有植物园地100亩。这样,整个校园面积达900亩,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校园。可见张作霖的建校计划,是相当宏伟壮观的。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