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09章:斩龙脉(3/5)
也许对于诸葛亮来说,北伐统一中原是他一生的执念,甚至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仍然坚持在北伐的第一线。可对于蜀汉百姓来说,诸葛亮这样频繁地发动战争,绝对不是他们愿意看到的。数次北伐取得的成果微乎其微,却消耗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口,蜀汉前期好不容易积累的国力,在这几次北伐中被消耗殆尽。
当诸葛亮病逝在五丈原时,蜀汉已经注定了灭亡的命运,这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从历史上的一些例子来看,像蜀汉这种情况,多则十余年,少则数年就会灭亡。
然而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蜀汉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又坚持了30年的时间才被曹魏灭亡。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刘禅。
诸葛亮去世后给刘禅留下的政治遗产,除了被消耗一空的国力,就是他世之后产生的负面影响。
毫不夸张地说,诸葛亮在蜀汉百姓心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的去世对蜀汉百姓的打击可想而知。
而刘禅却不得不面对这些问题,他除了要休养生息积蓄国力之外,还需要重新建立蜀汉百姓的信念!(国内外空虚太严重……)
这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事,然而刘禅却做到了。在强敌环伺的三国乱世,刘禅虽然最终没能守住父亲刘备留下来的基业,可他却尽自己所能让蜀汉的国祚延续得更长久一些。
毫不夸张地说,在历史上那些守成之君中,刘禅绝对可以排进前三。只不过刘禅生不逢时,生在了一个乱世当中。
如果换成是一个大一统的朝代,刘禅的成就绝对不会低,至少也不会比唐高宗、宋仁宗等著名守成之君低!
三国时期的名将数不胜数,从战绩来看,夏侯惇似乎没有什么瞩目的地方,甚至还有被吕布俘获的不光荣历史,他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流矢射瞎左眼后把眼睛吃掉。
因为这个情节,有很多人都认为夏侯惇是一个莽夫,然而在正史中,他却是曹操最依仗的人,是曹魏的第一大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作为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的后人,夏侯惇是曹操的宗室,年轻的时候就以性格刚烈而闻名。
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人,夏侯婴之后也。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
基于此,东汉末年曹操起兵之后,自然就将他征召到身边。所以在资历上,夏侯惇可以说是最早跟随曹操的武将了,另外,他和夏侯渊、曹真、曹仁、曹洪等人一样是曹操的宗室,这是张郃、张辽、徐晃、于禁、乐进等曹魏五子良将无法相提并论的优势。
更重要的一点是,夏侯惇为人俭朴,所得赏赐全部分给将士,他一生不置产业,至死家无余财,所以在曹魏将士中受到拥护和支持。
并且在曹操领军南征北战的时候,夏侯惇多次为曹操镇守后方,曾筑陂塘灌溉农田,使百姓受益,为大军供应粮草,功勋卓著,他的官职也因此水涨船高。
在曹操、曹丕的封赏下,夏侯惇历任折冲校尉、济阴太守、建武将军,官至大将军,封高安乡侯,追谥忠侯。由此,作为曹魏的第一任大将军,夏侯惇完全可以称为曹魏第一大将!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历史上关于刘伯温的传说有很多,其中大家最感兴趣的还是他斩龙脉的故事。
当年朱元璋打下江山后,受到一位老道的点拨,说天下龙脉众多,龙脉之地必出反王。
所以,朱元璋就命刘伯温带兵去到处寻找龙脉龙穴宝地,斩断龙脉地气,以保大明江山永固。
刘伯温就这样带着大军开始走访全国各地,只要遇到龙脉无论大小都被他给斩断了,比如昆仑山、太行山、秦岭等地区都出现过刘伯温的身影,当他离开这些地方后,留下了不少坑坑洼洼的山脉。
至于刘伯温到底斩断了多少龙脉,有传闻说,中国有一百个龙脉,他走遍大江南北斩断了九十九个,这才确保大明的三百年江山。
至于刘伯温为何留下长白山龙脉,有学者认为他当初并没有走到那么远的地方,所以才没发现这个龙脉,毕竟带着大军出行并不方便,难免会有一些山脉被遗忘。
也有人觉得刘伯温走到了长白山,发现这里只不过是一个死龙脉,就没有当一回事,却不知这个龙脉并没有死绝,后来因为时间的推移和一些地质的变化重新活了过来。
还有说法是刘伯温算到了长白山龙脉会给大明带来一些变数,但是自己的后人会跟随这个龙脉孕育出的真命天子,他一旦斩断这个龙脉的话,不但自己遭殃,就连后人也会受到他的牵连!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