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10章:秦始皇陵(3/5)
专家给出的解释是氧化造成的,也可能是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在这一点上就说明目前我们的科技水平不够高,能满足挖掘手段,却不能满足挖掘后的目的,也就是不能保护。
这样一来就没有挖掘的意义了,试想如果挖掘出的文物,都被氧化了,如马王堆出土的藕汤一样,稍微一震动,两千年前的藕片就消失不见了,这是一种无法弥补的遗憾。
中国目前主动挖掘的皇陵是明定陵,也就是万历皇帝的墓,在挖掘的过程中也同样遇到了氧化问题,龙袍和一些丝织品跟新鲜空气接触之后,瞬间发生化学反应,几乎被毁。
从这些事例来看,这是一种教训,如果挖得不是定陵,而是秦始皇陵,那么秦始皇陵会不会有发生这样的事呢?在秦朝时期,大多文字是写在竹简或是布上的,尤其是重要的文字记载,一般是布上。
一旦这些有文字记载的布料遭到氧化,后果是无法弥补,此外其它珍宝也是如此,归根结底,挖掘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要保护这些文物,如果不挖是最好地保护,那就坚持决不去挖!
在传说中,秦始皇陵有一个神秘的机关,只要碰触一下,便可触动陵墓中的水银在一瞬间贯通整个陵墓特制的水银通道,从而达到散发毒气的效果,让人中毒身亡。
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秦始皇陵的秘密也差点被揭开,也差点开始了挖掘工作。
关于秦始皇陵墓中是否真的存在水银,这并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即便现在的考古工作者还未能进入到皇陵,但是在古代史料中关于水银一事却有着明确的记载。
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秦始皇陵用水银汇成了江海,通过机械操控水银流动,就像是真正的江海一样。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史记》和《汉书》都是比较严谨的史书,因此秦始皇陵中存在水银河的说法肯定是真实存在的。
我国曾经有关水银方面的专家为此专门做过一系列的水银流动实验,首先证明了水银是可以在有氧环境下完成流动,却不会很快挥发消失。
但是,关于水银挥发的问题也算得上是一个大难题!
因为开放的空气环境中,专家们可以有效的观察水银的挥发性,以及其自身的挥发效率,但是在密闭环境下的挥发却并不容易得到有效的结论。
即便科学家使用了密闭且透明的容器,但是对于水银挥发的观察却不尽如意,始终无法得到有效的结论,而且几组实验中,关于水银在密闭环境中的挥发效率仍旧无法得到有效的结论。
秦始皇皇陵中虽然有史料证明又水银的存在,而且专门为水银铺设了水银流淌的通道,但是具体的运作却仍旧不得而知。
是单纯的一条单向不循环的流通道路,还是有专门储存水银的容器装置,可以循环流动,这其实都是关于秦始皇陵的未解之谜。
我国曾经在郭沫若的带领下,对万历皇帝的陵墓进行了全面的挖掘,当时的考古人员发现了万历皇帝陵墓中的所有完整的陪葬品,但是却因为没有进行有效的防止氧化的措施,导致大量的埋藏文物在见光之后,迅速氧化,失去了研究的价值!
所以,万历皇帝陵墓的挖掘一定程度上可以证明陵墓的密闭性是可以在漫长时间里面防止发生氧化反应,而对于秦始皇陵的水银存在问题,似乎也可以侧面印证。
也正因如此,不少的考古学家一直对秦始皇陵中的水银持有存在的态度。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