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历史独特的墨地素三彩瓷(3/5)
“这也不对啊,这官窑和民窑的是有严格规定的,这件康熙黑地素三彩如果是民窑烧制,为何会有落款呢,不是说有落款是官窑,没有落款是民窑吗?”
郭春对此是大为不解。
虽然他不收藏古玩,但对古玩还是多少有些了解的。
古代等级森严,为了区分官窑和民窑,官窑都会有纪年款,像大清康熙年制,大清乾隆年制之类,而民窑是没有纪年款,最多只有古玩堂的堂号、或某府名号、或烧制的地方窑号之类,所以不是官窑烧的话,是不可能有落纪年款才对。
“不能单纯以落款来分区分是官窑还是民窑,有款不一定就是官窑,无款也不见得就不是官窑,款识并不是评价瓷器是否为官窑的唯一标准。”
王会长对这种以款识来区分是官窑还是民窑的事也很无语。
这官窑是我国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专烧宫廷,官府用瓷,但在明代以前的官窑器落款的并不多,只有在明清两朝历代官窑器署纪年款才形成惯例,一直到清朝末代的宣统才终止,那怕是这样,明清时期还是有很多官窑瓷器没落款的。
官窑瓷器的款识常见有两种,第一是帝王年号,也是官窑器常见的款识,第二类是帝王的堂名款,比如慎德堂制和大雅斋制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因为特殊原因无款的官窑,像清代祭器和供器往往就不署款,在清宫档案中也记载,因乾隆皇帝总是精益求精,不惜工本,要求御窑厂进行再烧窑实验,直至烧造出满意的绝佳式样为止,期间出来的无款器物都是奉旨不加款识的,这类无款器物完全是时代特征明显的佳品,甚至达到极品。
可如今款识都快成为官窑的身份证了,现在的人在看一件瓷器时,都会潜意识先看一下底部有没有款识,有款就觉得是好东西,而无款就像个三无藏品似的,姥姥不爱舅舅不疼。
殊不知官窑也可能无款,有款也不一定就是官窑烧的。
郭春问道:“这件就是属于特殊的情况吗?”
“没错。”
王会长点头道:“这一件非常特殊,当时朝廷比民间有钱,但因对祭祀用品是有忌讳的,当时的官窑不能烧制,故只能委诸民窑了,说起来完全是按照官窑的标准做的,就如同现在外包的代加工厂,有落款也正常。”
康熙墨地素三彩瓷之所以为民窑所产,跟其独特的时代背景有关。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