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天地之性 上(1/5)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连续三年多、炙烤着蜀郡大地的熊熊战火终于随着公孙述大成国的覆灭而缓缓熄灭,益州百姓们忙着清理废墟、重建家园,千辛万苦是免不了的,但久违的太平日子总算盼回来了。
葭萌关,峰连玉垒,地接锦城,邻剑阁而带葭萌,踞嘉陵而枕白水,一条石阶小道,曲折盘桓直通关上,号为天造地设之雄关。
关外群峰崔嵬,倚青天而中开嘉陵江,高峡飞云,两岸连山,悬崖峭壁重峦叠嶂,涛涛江水自带岷峨雪浪,惊湍而下,猛流若奔。
江边,一位白衣缟素的少年站在岩石之上,望着滔滔江水拍打着岸礁,激起的银白浪花时起时灭,沸腾的水珠在空中任意飞溅,口中不禁吟道:“天长地久岁不留,斯水之清抵怀忧!”言罢,转身登上停靠在旁边的大船,吩咐道:“启程!”
“等一等!”忽从岸边的蜿蜒官道上传来一阵呼喊声,接着几匹快马疾驰而来,马上乘客皆是汉家官吏装束。为首之人到得船边,迅速翻身下马,气喘吁吁的叫道“敢问哪位是廉范公子?”
刚上船的那位十五、六岁年纪的挂孝少年拱手道:“廉范在此!请问官爷有何见教?”
那位官吏说道:“下官是蜀郡太守张穆麾下长史陈众。张太守乃是令祖父廉丹故吏,曾蒙深恩厚施。今听说廉公子来迎父丧,特差遣下官送些钱资,以备公子路上使用!”说着右手一招,身后数位随从迅速下马,纷纷解开斜系在背后的绸缎,露出里面沉甸甸的匣子,刚要呈上。
船头上那少年面色一变,正容道:“请转告张太守,多谢牵挂。昔日家祖之举,实是依律对他因公褒奖,而非徇私施与;今廉范若接受太守馈赠,岂不把先祖的公义变为私恩了?”说完,转身命令开船,任凭岸上陈众等官吏如何高呼,皆充耳不闻,再不回应。
这位名叫廉范的少年,是京兆杜陵人,其先祖是战国时赫赫有名的赵国大将廉颇,廉范的祖父廉丹在王莽执政时曾任大司马庸部牧,而廉范之父本欲躲避战乱逃至蜀郡,却又遭逢光武帝刘秀麾下大将吴汉攻打在成都称帝的公孙述,不幸客死异乡。廉范虽然还是个十来岁的孩子,但也不得不辞别母亲,按照廉家祖规,带着乡客去蜀中迎父丧回乡。
驶至江心,水流汹促,激浪澎湃,急湍甚箭,船速飞快。猛然间,风向突然逆转,水势翻腾上涌,不时爆发出雷鸣般的轰响,船身立刻上下颠簸起来!廉范感到一阵眩晕,加之连日奔波于崎岖险峻的蜀道上,浓浓倦意袭来,竟不觉沉沉睡去。
也不知过了多久,蓦然间,又是“轰隆”一声巨响,船身重重一顿,廉范从舱内榻上被直接震摔到地上。一个乡客一阵风似的冲进舱来,声嘶力竭的惊叫道“公子,不好了,触礁了!船漏水了,马上就要沉了!我背您逃命吧!”说着就拉起廉范的胳膊,转过身来,就把他背起来向外冲。
廉范这会儿已回过神来,却是出奇的镇定,奋力掰开来人的手说道:“你们自己逃命去吧,我就在这里了!”
“公子,不可!您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回去面对老夫人,如何交待?她老人家闻听岂不伤心欲绝?”来人急得声音都颤抖了起来!
廉范一声断喝:“快走,我父在此,前番分别实不得已!今日逢难,相聚在即,人子须在近前尽孝,岂能弃之独自逃命!你等若再不走,难道不怕真要一起陪葬么!”说着起身把来人推出舱外,回过身紧紧抱持住棺柩。
刹那间,巨澜翻起,船身尽没,廉范拥着父亲棺柩一起沉入江底。
落入江中的乡客们纷纷拼命凫水上岸,一个个湿漉漉的,望着重新趋于平静的茫茫江水抱头痛哭,无所适从!
斜刺里忽然传来一声大喝将众人从悲痛中震醒:“人不都上岸了吗?还哭什么!”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