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六章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十四(3/5)
只要有解决办法,总好过他们派人前去打官司。
民间的讼师他算是见识过了,比许多官吏们都要懂得大明律,说起来头头是道,关键是在大明律中还能找得到最符合的条款。
这就让他瞬间无语了。
若不是时代变了,又怎么可能有老百姓敢碰瓷,或者说敲诈官府的勾当?
真当官字两张口,是不会说话还是怎么地?
崇祯看到公孙明,姬辰,张小二三人正在交头接耳的小声交谈着。
当骆养性说完之后。
就见公孙明做好的随时说话的准备。
等了一会,见没有人继续说出自己的意见,公孙明才紧张的道:“皇上,臣···臣觉得,这件事发生起来,也可以算是一个关于经济的问题。”
崇祯一怔。
他还是第一次听说,道德上的问题,居然可以扯到经济上。
不过他现在可不敢小看古人的智慧。
或许人家还真有不同的见解呢?
随便否定,可是会引起尴尬的。
别说崇祯惊讶了,就是李长庚和骆养性都很是吃惊。
他们到不是小看几个年轻人,而是总觉得,这句话说出来之后,有点偏题了。
李长庚能够提到律法立法,只是因为自己的位置,只能让他这么做。
而骆养性能够说出刊登报刊,也是思索了许久,才在进门之前想到的解决方法。
“哦,说来听听。”
崇祯好奇的说道。
反正是一个小会,错了也无伤大雅,只要还有不同的意见,那就说明大明能够思考的人还有很多。
当然。
前提是说出来的东西,要靠谱才成。
“是,皇上。”公孙明整理了一下心中的答案,“这件事刚刚听王局长说了,整体的经过看起来都是道德的问题,其实还是因为利益引起的错误决定。”
王承恩听到有人称他为局长,而不是太监的时候,心中就很高兴,悄悄的看了公孙明一眼,心下决定这个人可交。
“而所有的错误都是围绕着钱所发展的,要是当地没有了慈幼局和养济院会怎样?人们是不是回到了原来的那种社会状态?
当然,官办机构,随意的取消掉是不可取的,随着大明的经济好转,能够吃得饱肚子的人也多了,这就回进一步提升人口的数量,最后的发展也就是,每一个人的需求也在增加。”
公孙明为了编撰关于经济方面的律法,很是下了一番功夫。
若不是对大明的经济状况,有所了解的话。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