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一章声直上、蟾蜍窟(三)(2/5)
军部的将官们肯定会高兴,可治理国家的文臣就很难高兴的起来。
“皇上,臣认为,进行武力威慑是有必要的,全面的战争,大明真的有点负担不起了,前段时间,建奴的代善好给朝廷送信,说是想要重开边市,用皇上的说法,这种经济战争大明还是很需要的。”
李长庚好不容易熬过了最艰难的林丹汗和皇太极,联手攻击大明的险境,又熬过了湖广最危险的赈灾时刻。
只要等到来年。
这些被清理的地方,就绝对会成为大明腾飞的助力。
要是现在把精力,都用在建奴的身上,那么一大块的苦寒之地,他承认其中是很有价值的徒弟。
可一时半会,没有办法产出。
只能靠着朝廷救济,在如今大明天灾不断的情况下,真的是捉襟见肘,难以为继。
而相反,在上一次开边市的时候,朝廷可是赚了的。
用一些价值不高的东西,换回了大量的牛马,填补了许多大明需要物力的地方。
要不然,今年秋收。
开垦出来的庄稼,真的很难在短时间内收割干净,也很难补种出来年的粮食。
李长庚的一句发言,让围在桌子周围的所有朝臣们都在交头接耳的引论着可行性,只有军部的人,端正的坐着。
治国理政,他们不擅长,或者说没有办法插手。
随意也就不会在这个时候,多说什么了。
当然对于朝廷如今的状况,坐在上首位的晁刚,王冲,和在代表着冀州将军,雍州将军,以及衮州将军的代表,心中都是一清二楚。
张弛有度,他们这些当兵打仗的也明白。
没有好的后勤保障,即便是胜利了,也只是惨胜,在如今根本就不值得拿出来炫耀。
崇祯的目光看向了军部的一方。
对于大明如今的兵力部署,他心中个有数,其中的消耗,也是巨大的,若不是郑芝龙和刘香
运输了几十条船的粮食,暂时解了大明缺粮的问题。
现在崇祯一定在头痛,从哪里才能够搞到更多的粮食。
而唯一的办法,就是去抢。
没有比让自己的邻居揭不开锅,最能走壮大自己实力的办法了。
当然,那样的话,大明的损失就会很大。
漫长的补给线,前方的士兵们,不一定会死在战斗之中,却绝对有很大的一部分人会死在恶劣的气候当中。
水土不服的问题。
在李过的军队当中还在普遍的存在,只是由于,有着军医跟随,才没有扩大范围。
“皇上,末将以为,一动不如一静,现在大势在大明,只要稳住关内,等到来年积累足够了的话,建奴根本就不再话下,刚刚末将也询问了火枪大学士傅通,从刘文秀发过来的火枪样本,在很长时间内,都是赶不上大明傅通枪的射程和威力的。”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