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一章 衣食为本,日用为道(3/5)
这也是张希孟询问高启等人的问题,江西何以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教化大兴?这可不是什么文脉汇集,老天偏爱。
江西繁荣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区位优势,商业逻辑。
梅岭开关,贯通赣粤,河海联运,货物通达南北,鄱阳湖周围,物产丰富,人口稠密……有钱,有人,有粮食,有商业,有许多可以供养子弟读书的殷实之家,这才有了白鹿洞书院。
试问一下,朱熹为什么选择江州建立学堂,又为什么要面向鄱阳湖?
白鹿洞书院又怎么能成为天下第一书院?
是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行?
要不让朱老夫子去塞北大漠,设立一个学堂,看看他能不能让蒙古人存天理,灭人欲?
张希孟讲清楚了衣食为本这四个字,自然而然,日用为道,也就呼之欲出了。
读书人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是民生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出现的产物……那读书治学是为了什么?
追逐天理,空谈人欲?
很显然,这都不合适。
读书人的目的,还是回馈百姓,从民生入手,研究百姓日用。
以百姓日用为道,进行扎扎实实的研究。
循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思路,辅国治民,做好学问,当好官员,无愧自己,无愧百姓……
“总算是拿出来了一份粗略的大纲,你们都看看吧。”
张希孟满脸疲惫,将一摞文稿递给了叶琛,高启等人,让大家伙传阅。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