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埋葬大清

第一百二十四章 发票给你开二十万(2/5)

目录

曾诚觉得不如何。

以前在我大清当知府老爷的时候倒还不觉得什么,可是自打上了孟良崮,开始真正的弯下腰来做事之后,曾诚才发现老百姓的生活到底有多不容易,孟良崮造反集团的处境又有多艰难。

以我大清为例,私塾阶段,一个学生一年要交六两银子的学费,假设一个孩子八岁入学,一直到参加乡试为止,那么需要的时间大概是十五年左右,也就是九十两银子。

另外,每位学子每年大约还要花费掉十二两银子,用于笔墨纸张、学习用书购买、交流研讨及到州府、到省城参加岁考、道考、科考、乡试的交通、食宿等七七八八的费用,十五年就得一百八十两白银。

等考中了举人,准备参加进士考试的阶段,学子们就要开始自学自悟自我提高,一般情况下,学习准备时间不会少于十年,按照每年十两银子的费用来计算,那么每位学子又至少需要支出一百两银子。

也就是说,从八岁启蒙,经过十五年的私塾学习、十年的自我研修再到进士及第,一个学生至少需要用掉三十五年的时间,至少也不少于三百七十两银子的积蓄,才能比较顺利的步入官场。

《中国通史》:乾隆二十一年,河南唐河县的吕魁元给当地郑天禄家做长工,工钱为一年两千五百文。三百七十两银子,要他不吃不喝的干上一百四十八年。

戴逸《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乾隆时期的中等农户,年收入约三十二两银子,供应一个举人老爷,也需要不吃不喝十二年。

至于说社学……大明时期的朱重八倒是搞了社学,还从国库里拿钱出来补贴社学,可那是大明,不是我鞑清,我大清的明君圣主们只希望看到纸面上有多少多少社学能够吹嘘糊弄奴才,并不希望真有泥堪能够读得起书。

所以,我大清的社学其实就跟薛某人的猫差不多,永远都处于存在或不存在之间的状态。

等朱劲松这个天字号的反贼头子拿下了沂州府并且站稳脚根后,第一件事就是重新捡起了社学制度,强制要求百姓家里的子女入学读书,甚至不惜从当时紧巴巴的财政里拿钱出来补贴,而且朱劲松这个大当家的还自己编写了语文、数学教材,用于当时沂州府治下的社学。

然而,即便是朱劲松这个大当家的喊出了“勒紧裤腰带也要兴教育、开民智”的口号并且付诸于实际行动,当时沂州府也做不到让所有的孩子都有书读。

等到朱劲松占据的地盘越来越大,治下的百姓越来越多,这种情况甚至越发的明显了起来——就算裤腰带再怎么勒,勒到朱劲松这个大明皇帝每顿饭都只有一个素菜再加上一个半荤菜的程度,省出来的那点儿钱粮在庞大的百姓基数面前,依旧少得令人绝望。

所以,我大明自家百姓都还没能人人有书读,你们这些蛮子还想来占用我大明本就不多的教育经费?真就不怕刘怀文那个老抠操着刀子砍人?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宝妈在修真界富甲一方 破界求缘 神话制卡师:从黑无常开始 治愈系篮球 东京成神从浴室开始 我在西游开冒险屋 霍爷,夫人又去天桥摆摊了 和离后,我被太子娇养了 人住超神,渣在诸天 穿越后我在仙界养起了神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