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章 太空科幻剧(3/5)
总之就是撒鸡汤,显然“虚无主义与存在主义”的出题解题方法在鸡汤中显得更加高级一些,起码看起来是比《地心》、《火星救援》、《星际》这种单纯强调勇气、智慧、人性的主旨更超凡脱俗一些。
而《死在火星上》的优势就在于通过地球的消失,直接就能将很难塑造的虚无主义氛围推到观众面前。
地球都没了,人类都没了,空旷寂静的宇宙中就剩俩人,学女娲伏羲亚当夏娃都没用,那是神话,现实是两个个体是没办法维系种群的,除非有大量的多样性基因储备,所以人类毁灭定了。
地球消失,人类注定消亡的背景下,本来很难被普通人感知到的虚无主义立刻就出来了。
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还有什么是有意义的?
而《死在火星上》的故事就是对抗虚无的无意义的存在主义解题过程,这碗鸡汤毫无疑问是最高级的正能量。
如果观众能在主角们没有意义的对虚无和荒谬现状的抗争中感受到巨大的鼓舞和激励,那么这部电影就是成功的。
闻志安仍有疑问:“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故事反而显得太仓促了,把物资运送上空间站,女主短时间内不会被饿死了,然后呢?如果只是在这个时候结尾,未免显得太不完整了,更像是一个半成品。”
陈景行犹豫了一下:“这确实只能算是半个故事,但需要考虑到商业与艺术的平衡,在这里结尾对电影的商业票房影响最小。”
他给出的剧本初稿实际上只是《死在火星上》完整故事的小部分,就是男主发现了环绕火星的空间站还有另一个人类后,经过思想斗争决定分出一半昆仑站的物资用飞船运送到空间站内的经过。
从结构上来说实际上只能算是整个故事的五分之一,完整的故事是运送物资上空间站,火星求生记,彗星撞火星事件,空间站的坠毁,以及最后的火星旅行。
但是因为《死在火星上》的悲剧底色,越往后对虚无主义与存在主义的探讨越深,自然也更加背离作为一部电影的商业价值。
而且最关键的是,仅仅是运送物资上空间站的剧情就已经相当饱满了,足以撑起一部电影。
整个过程首先必须在有限的几天内完成全部的物资转移和飞船检修工作。
然后又在发射前夕遇到了火星风暴。
终于等待到飞船笼罩在风暴低压区,发射出去后也错过了合适的发射窗口。
飞船无法与空间站快速对接,必须先进入火星轨道,一边绕火星飞行,一边调整姿态,慢慢进行机动变轨。
然而机动变轨需要消耗推进器,飞船推进剂有限。
又因为火星风暴,传感器失灵,一级火箭提前脱离,飞船预计到达的轨道高度距离空间站所在轨道还差六十五公里,没有进入停泊轨道,反而飞出了一条椭圆形轨道。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