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圣君之名,先南后北(2/5)
巢湖这一关,楚军早有布置,就算突围出去,这十万人也残了。
所以李隆没有下令痛下杀手,只是命令将吴军断后的三万郡兵劝降,尽量多俘虏一些本地兵马。
这一战之后,他的“圣君”之名必将传遍吴国,说不得是征服吴人之心的关键一步。
水师第一舰队,抽掉众多小型战船埋伏在巢湖的芦苇荡之中,这是他们在云梦泽剿匪经常干的事,很熟悉。
另外再有数万禁军横阻于巢湖两岸,吴军要是东突,选择岸上或许有一条生路,要自作聪明走湖中水路,那就是死路一条。
关键吴军就是选择了死路,六万大军在巢湖水道被伏,泥泞的沼泽地难以快速移动,面对铺天盖地的箭雨根本无法反击,死伤大半。
而三万走巢湖岸上的大军本意是吸引楚军,结果正面打了起来,亡命搏杀之下,有几千人强行冲破阻截。
算上之前留下来断后的三万郡兵,十三万吴军,最后只有三万多人冲进九江郡。
楚军没有追击,因为吴国已经派了援兵接应,毕竟楚军主力还在后面。
李隆得到前方战报后,非常高兴,马上下令嘉奖参谋部集体一等功,各参战人员集体三等功。
这可是歼敌十万,吴国实力再雄厚也能说是伤筋动骨了。
吴国地处扬州,人烟繁盛,国库充盈,中央朝廷能直接动用的兵马就有五十万,当然也就这五十万兵马的战力能打。
之前在安庆城丢了将近四万人,现在又在巢湖丢了十万人,十停折了三停,真正意义上伤了元气。
不过剩下三十六万中央军以及各地郡兵县兵,吴国的实力仍然可以称得上雄厚,只是如果吴王徐闻知道庐江郡的战果,一定会很后悔。
为什么不早点把越国境内的大军全部调回来,非要贪那两座城池,楚国才是灭国大敌。
之前八仙攻打越国佛寺,吴国趁机出兵攻占了越国的溧阳和宜兴两地,驻兵二十万,真正在越国吴郡立住了根脚。
要不是吴山宗让吴王抓住八仙入楚的机会,可能吴国水师就不会被波及,而吴郡也会被乘胜追击的吴军拿下,到那时吴国才名副其实。
其实在九江边境接应徐安国的就是从越国调回来的军队,目前只有十万,后续还在陆续增多。
越国不是没有知兵之人,当楚军水师威胁金陵,牵制二十万大军后,他们就明白,再不放弃溧阳和宜兴就晚了。
十一月初,楚国水师出现在金陵城外,吴王旋即派遣使者拜访越王,透露出可以停战的意向。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