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圣君之名,先南后北(1/5)
,我来此界开神道
李隆得知消息,痛骂濮沽,就这还是爱民如子的吴国大儒,一郡父母官?
“不得伤吾之子民!”
由于李隆的命令,楚军怕误伤,不敢过分阻拦,十万吴军主力突出舒城包围圈。
不过自楚军攻入庐江郡以来,至此已经接近两月有余,就说包围舒城的时间也差不多将近一个月了。
这么长的时间准备,怎么可能让你真跑出庐江,李隆不伤百姓的命令也是基于后续布置。
一路突围,一路丢人,吴军以抛弃的众多百姓阻滞楚军的追击脚步。
十二月三日,吴军顺利到达庐江郡和九江郡的边界巢湖,此时他们还有九万之众。
突围过程中只跑散了一万人,足以说明这支吴军的组织性不低,说实话大部分士卒是有些憋屈的,在舒城天天就是被砲轰,好不容易突围,结果还要裹挟百姓。
不过军令如山,主帅徐安国带领他们打了多少胜仗,只能报以信任。
当天傍晚,徐安国下令将剩余百姓向另外一个方向驱走,大军则是兵分两路,一路六万人从巢湖浅水区涉渡,一路三万人从岸上突围。
巢湖两侧可能有堵截楚军,但你总不可能将军队埋伏在巢湖里面吧,除了本地少数人知道巢湖中有一段凸起的浅水区,外人不会想到这点。
然而事实就是,整個庐江水系的情况,在楚军参谋部都有存档,巢湖这等名湖自然一清二楚。
甚至整个扬州的水系情况,也在逐渐完善当中,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他在水中有“人”。
红袄手下的水族和楚国异闻司互相配合,在攻吴之前,就弄清了很多有名水系的情况。
楚国参谋部的设置,就是要把庙算进行到底,无论是什么情况都要做到有预案。
他们没有算到徐安国和濮沽会拿自己国家的百姓当挡箭牌,但是参谋部制定了舒城之军突围,乃至楚军失败的情况。
一定能胜?凡战先虑败再虑胜,这也是很多前线将军不喜欢后面那些“纸上谈兵”的参谋部的原因,打都没打,你就说败,晦气。
所以在围舒城后,参谋部就做好了吴军突围成功的打算,突围后能走哪?
渡江南下不可能,走旱路去九江郡,北上还是东突?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