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蟹文化(下)(4/5)
唐代诗人李白曾赞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来。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美酒配美味,这是诗人情怀,也迎合了我国古人喜食鲜香的口味。
俗语说:“秋风起,蟹脚痒,九月圆脐十月尖。”
九月要食雌蟹,这时雌蟹黄满肉厚。
十月要吃雄蟹,这时雄蟹蟹脐呈尖形,膏足肉坚。
市场上的螃蟹有很多。
但真正能称为大闸蟹的,其实只有中华绒鳌蟹,而且个头要在四两以上。
大闸蟹之名有来头。
据说早年间苏州、昆山一带的捕蟹者,在港湾间设置闸门,闸用竹片编成,夜间挂上灯火,蟹见光亮,即循光爬上竹闸,此时只需在闸上一一捕捉。
如此捉到的“傻螃蟹”便叫做大闸蟹。
家包天笑写过《大闸蟹史考》,称“大闸蟹”三字来源于苏州卖蟹人。
苏州人家把蟹当做夜宵,所以卖蟹人总是在下午挑了担子,沿街叫卖:“闸蟹来大闸蟹”。
这个“闸”字,音同“SA”,“SA”在吴地方言中是水煮的意思,蟹以水蒸煮而食,谓“SA蟹”,“SA”与“闸”就这样暗合着音韵流传到今天。
事实上,从古至今,人们对大闸蟹文化的沿袭从没间断过。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