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1(3/5)
特别是需要低空接近目标进行投放,使得投放飞机的生存能力大幅度下降。
要知道,当时较为先进的鱼雷射程已经可以涵盖几公里到几十公里的范围,甚至不需要鱼雷,就连高射炮也能对投放鱼雷的飞机构成威胁。
所以我们当时虽然有鱼类,但事实上基本不可能接近投弹。
于是当时虽然有鱼雷在服役,但其实军事实力并没有太大的提升,更没有为当时的反潜作战能力得到有效的改变。
当时我国提出研制一款自己的轻型鱼雷时,由于缺乏相关资料参考,缺乏有关技术储备,在研制时面临着很大的技术难题。
与早期鱼雷不同的是,新一代的鱼雷在引导方式、发射方式、控制方式等方面都截然不同。
正当我国新一代反潜鱼雷的研制论证陷入困境之时,一枚意外被渔民捞上来的鱼雷,成为了我国新一代鱼雷研制的宝贵样品。
那枚被渔民意外的捞上来的美制鱼雷成了我国鱼类发展的转折点。
一九七八年十月,有人在渔网里捞到了一条分量格外重的大家伙。
那个大家伙就是一枚鱼雷,而且还是当时最为先进的美制鱼雷。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