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低分才有讽刺性(3/5)
苏哲唱完歌以后,表情就变得放松下来,并没有苦大仇深,反倒非常轻松,故意谜语人道:
“内心。”
主持人没有听懂,就去采访专业评委。
专业评委纷纷表示:
“解释太勉强了,歌是好歌,但偏题了,所以不能得到高分。”
“我听到了音乐中的探索性,但感觉还不够完善,没有考虑到商业性。”
“感觉苏老师最近的歌曲都不怎么注重旋律上的悦耳?是否有些太激进了?”
话筒逐渐传到了周子云手里。
他不由滴下了一滴冷汗。
刚才由于直播的缘故,他看到了弹幕对于《罗刹海市》的分析,虽然没有搞懂,但心中本能有些敬畏。
明明来前,外联制片告诉他,要尽可能给苏哲打低分,但当时他心中一紧,在直播的见证下,还是打了一个高分。
如今捏着话筒,他犹豫了一下,决定遵循心中的直觉:
“苏老师,我很喜欢这首歌,也打了高分,但恐怕你的总分不会很高。”
苏哲惊讶地看了他一眼,笑了笑,意味深长地说:
“被打低分,才能让这首歌变得完整。”
那才更具讽刺性!
如果讽刺不被禁,不被打压,那才说明没讽刺到位。
周子云依旧没有听懂,但不知道为什么,直觉上松了一口气。
最后,话筒递给了胡震东。
主持人问:
“胡老师,你对这首歌怎么看?”
胡震东拿起话筒,叹了一口气,说道:
“我知道你为何讨厌《南山南》了。”
言外之意,说苏哲只喜欢那种晦涩难懂又难听的所谓先锋音乐。
却没想到苏哲无奈地摇了摇头,摊手道:
“谁说我不喜欢《南山南》?我很喜欢,我只是反对无脑地神话它。”
他进一步说明道:
“在解构主义中,读者有权利对作品进行任何理解和解构,不用管作者的原意。甚至说——作品一旦完成,作者就‘死’了。”
很显然,胡震东没有听懂苏哲的话,表情有些茫然。
苏哲继续说明:
“但这不代表读者可以为作者编造幕后的故事。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不能为了流量瞎编。”
胡震东听懂这一句了,立即得意洋洋地找到了漏洞: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