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第一代杂交稻米雏形(下)(2/5)
所谓倒伏,指的是指直立生长的作物因风雹、暴雨等自然因素或外力影响发生成片歪斜,甚至全株匍倒在地的现象。
倒伏会导致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降低,收获困难。
小麦、水稻等农作物严重倒伏时,严重影响产量、甚至可能造成绝收。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种四号稻种都是属于垃圾中的垃圾。
而正是这种堪称废物的稻种,却是大莫界最常见的作物之一。
由此可见大莫界的粮荒有多严重了。
见林立的表情有些复杂,向华继续说道:
“林院士,四号稻种最低的产值是一亩地二十多公斤,最高的大约是一百公斤,平均产量大概是四十到五十公斤上下。
此外,就算是被大莫界农民抛弃的120-140天成熟期的稻种,产量最多也就一百五十公斤左右,平均八十公斤多点。”
比较了解土地概念的同学应该知道。
土地一般分为高产田和低产田,二者的概念从字面上就能理解。
而纵使是向华所说的高产田产量,与本土对比也完全不够看。
这里的不够看不仅是指现代,还包括古代。
先说说本土古代的情况吧。
《管子·轻重甲》记载了春秋时代的水稻产量:
“终岁耕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二十锺。”
也就是一户人家一年耕种100亩地,总守成不超过20锺。
春秋战国的亩很小,三亩半相当于现在一亩,管子说的百亩实际上只有30亩。
“锺”是容量单位,可容130公升,能装稻谷80公斤,20锺即1600公斤。
30亩耕地总共产出1600公斤,平均亩产53公斤。
这差不多就是战国时期的平均值。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