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九章 龙翼军的缺陷(4/5)
这绝对是得罪人的事情,太子知道,这个担子很重,当然也知道这也是父皇对自己的考验。
其实,大汉天子刘正龙并没有简单的把千斤重担甩给太子,还是留下了一本《执政纲要》,这里面其实是记载了后世明清的体制,这里面还借鉴了一些后世治国方略。
短板,治国显然是大汉天子刘正龙最大的短板,虽然是两世为人,前世是一个杀手,雇佣兵,过得是刀口上的日子,读书不是很多。这一世一出道就是巅峰,当然这个巅峰是南征北战,后来有了玉面战神的称呼。
打仗和治国是两码事,打仗,刘正龙可以说当仁不让,谋略国人,可是治国,他感到力不从心,在众多皇子之中,很显然太子不是最佳选择,可是太子的确在治国方面有一定的建树,缺少的是磨砺锻炼,这就是为什么天子正值壮年,就出现太子监国。
刚开始,太子是畏首畏尾施展不开,生怕被父皇责罚,在上次父子谈话之后,太子终于明白父皇的良苦用心,他知道千斤重担落在自己头上了,父皇最多是送自己一程,父皇开疆拓土,而治理国家还得自己努力。
虞允文,胡铨,赵炜,史浩等文臣逐渐浮出水面,不仅是这些寒门子弟,朝中文武百官的子弟之中,也出现不少青年才俊,整个大汉呈现一幅欣欣向荣的局面,这让太子减少了不少负担。
解决冗官问题并没有太子想象的那么简单,毕竟都是一些战场上下来的将军,还有一些是前朝投诚过来的文臣,不能一股脑全部清理了,不仅如此,每年还有很多青年才俊展露头角,各大家族的子弟都勤奋好学,再加上祖上换来的爵位,以至于冗官数字空前绝后的庞大。
史浩这个平日里名不经传的太子伴读出了一个很好的注意,给虚官限定期限,如果不能够通过考核转正的话,一律由朝廷一次性给予补偿后辞退。
这一招,得到了部分冗官的认可,很多人并不是没有本事,只是没有背景而已,于其苦苦等待,不如去参加朝廷考核,来决定去留。当然更多的人还是反对,毕竟录取人数有限,参加考核风险太大。
这个时候,赵炜想到办法,那就是对部分有一定能力,愿意出海的官员统一提升一到三级,去到海外任职,规定三道五年内可以返回大宋任职,这个政策,得到了很多人相应。
在海外待三年升一级,待四年升两级,待五年升三级。这对于那些没有背景的人来说,是相当不错的晋级渠道了,这下子就更多的官员相应了。
集思广益,这些青年才俊的思路还是十分开阔的,大学士朱胜非之子朱智浩提出一个牵涉到整个大汉得到方案,那就是大汉太学的教授,太医馆的大夫,科学院,军事学院,商学院,工学院,海事学院等教授都授予官衔,允许那些虚职的文官去任教,待满三到五年之后可以出任地方官员。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