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舒城之战(3/5)
一位英国军官评价说:“简式步枪各方面都卡在步枪的最低门槛上,从技术上讲简直可笑,但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却异常危险,因为它的门槛太低了。”现在欧洲已经进入后膛枪时代,没有革命的事情发生,几十万军队霸占工业中心足以控制中国两个省面积的国家,只要保持军队稳定,国家根本翻不了天。
继续阅读
然而,欧洲列强还拥有广大的殖民地。依靠这种低门槛的武器加上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在印度、北爱尔兰、北非等地,手持简式步枪与正规军打游击战的军队比比皆是。这是殖民国家最痛恨的武器。由于简式步枪易于生产,链锤社在革命初期的五年内一直将其作为制式武器装备,供应给庞大的革命军队作战。现在,这五千杆简式步枪已经装备了扩充的军队,开始了安徽的战役。
提及远在宿州的皖钢,那里是不可能直接造枪的。作为一个聚集了二十万人的工业中心,清朝对其监视从未松懈。苏星云培训工人们打枪,这已让清朝官吏心生警惕,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防备附近的盗匪冲击,倒也情有可原。造炮是为供应朝廷军队,可造枪那可就是有造反的心思了。二十万人手中若有了大量枪械,谁能镇压得住?所以不管是朝廷还是李鸿章,都派人紧紧盯着铁厂有没有造枪。
苏星云索性将枪械工厂搬到了几百里外。至于造炮,链锤社的军队显然不可能使用皖钢的火炮。像火炮这种国之重器,若是出现在反贼群里,那可是清军的标准装备。清朝必定会对附近几个屈指可数的清朝兵工厂起疑,所以这火炮的事还得另想办法。
50掷弹筒(超轻型迫击炮)诞生了,依然是皖钢生产合格炮管,苏星云将其运到山区。和简式步枪一样,50掷弹筒也来自黄崖洞兵工厂的黑科技,整个炮身重3.3千克,射程在五百米,威力比手榴弹稍大。大别山区的兵工厂给它配了个木质支架,支架上设置了几个空挡,放在这些空挡上的射程距离是固定的,这样能让新兵有个大致射程的概念。不过到了老兵手里可以微调,威力便会骤增。整个大别山区军工厂一共造了三百门这样的掷弹筒。不是不想多造,而是以现在制造炮弹的速度,这些掷弹筒数量已经足够了。
当界首的军队向大别山区进发后,链锤社的侦查队再三确认对方没有重火力。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这帮清军要是能推着大炮入山,行军速度就不可能剿匪了。得知大别山区的匪患严重,清军军官还是调集了五千人入山扫荡。这五千人都是旧式部队,半数手中拿着冷兵器,火器大多是鸟枪抬枪。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