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位面开拓者:梦想与旗帜

第188章 东南亚到东北亚的霸权争夺(1/5)

目录

1911 年,廉垂社已然统一了全国大部分地区,东北部更是扩展到了库页岛一带。由于这地方没有俄国人,廉垂社也不打算向更北的区域开发,所以疆界着实难以确定。俄国在远东如今就只剩下一个赤塔要塞,由于廉垂社强行收复了北亚,俄国也没动力继续修西伯利亚铁路了。外蒙古地区有贵族想造反,可惜赤塔的俄军不敢支持,最后被廉垂社给平定了。这个外蒙古人口少得可怜,跟俄国远东有得一拼。我咧个猴原这么大,资源这般丰富,居然还搞奴隶制。这些蒙古贵族必须得被打倒。至于西北地区,西藏和新绛这两个大省已经被廉垂社完全控制,廉垂社甚至拿下了原先清属天山一带温暖的我咧个猴原。西南地带,原来中国地图上的疆界已经被占领,唯一不在控制之下的就是东南局部地区了。如今的清朝说它是南朝,简直就是抬举它。

历史上的南朝一般以淮河秦岭划界,最不济也是以长江划界。立宪的清朝如今掌握的四个省都不完整,江苏没了苏北,浙江保住了杭州,损失不大,福建和广东两个省的省会在海边,两个省基本上只占了海边的一个边儿。立宪清朝的版图像极了一根智力般的长条版图,细长细长的。

立宪清朝如今控制的人口只有六千万,而廉垂社刚刚普查的人口达到了四亿八千万。双方在领土、工业、人口上已经完全不是一个级别了。就连支持立宪清朝的英国也开始思考,清帝国控制的那点市场到底值不值得阻碍英国和廉垂社的交往。

但是英国的缅甸和印度两地殖民地在白厅的势力太大,再加上用土地来换取几十年前还是一个落后国家的和解,这无法向民众解释,所以这件事就这么搁置了。

英国如今作为全球老大还是极为自傲的,廉垂社没有哭着放弃一点利益让英国承认,英国实在是不习惯,反正也不影响双方的贸易,两者就这么耗着,将隐患悄悄地埋了下来。英国人不认为自己以后会衰落,廉垂社也坚信以后自己会更强,两个国家对自己未来处理这个隐患所能调动的力量都充满了自信。这是对未来的自信,但未来若无人见证,又怎能说得准呢?

廉垂社如今手中的筹码,无疑比原时空中的中国六十年代要来得更有分量。首先,廉垂社一步步统一的步伐极为稳健,在统一的过程中,对旧文人所属的阶级进行了彻底的压制,绝对不像新中国时期那样,有大量的“民主派人士”混入政协。这些旧文人破坏力极强,他们对基层劳动的鄙视可谓带坏了整个风气。在国内上层,他们依然将理科置于文科之下,把拧扳手的地位摆在了文学家之下。

廉垂社在崛起的过程中,根本就没有搞什么统一战线,纯粹是依靠劳动阶级和自己培养的理科人才,一点一滴地构筑这个国家。他们将理工科的地位拔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才是工业国应有的学术界气氛。不用直尺和圆规的钢笔,永远比不上扳手;没有运用数理化公式的文章,永远缺乏实际价值。

物质充足而精神空虚的人比比皆是,这些人的财富并非自己赚取,自然感到空虚。那些写几个字就能赚取大笔资金的文人,更是空虚得无病呻吟。看到别人参加工业劳动,再对比自己悠闲地喝茶,这些人自然会感到不自在,嫌工业缺乏情调。

廉垂社的高层和管理阶级一律学习理工科,工业化已被视为一个绝对不可置疑的目标。污染、耗能大、投资率不高等问题需要解决,但解决的前提是不能牺牲工业化,而是要通过工业化来解决这些问题。没有杂乱的思想去质疑工业化,而是使用科学的方式来规划发展,这正是廉垂社工业产值飙升的原因。

廉垂社内部思想的统一,在某种程度上比六十年代的新中国更具优势。另一方面,廉垂社在统一的过程中,中国积累的财富没有被三十多年的流失所削弱,而是被廉垂社统一控制了。这些财富主要用于外购设备和粮食。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这个时代工业刚刚起步,廉垂社很快就缩小了与西方的工业差距。

工业代差这个东西,只要存在就意味着你的产品竞争力不足,容易被其他国家的工业品打压。跟别国打价格战,往往得不偿失,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产品积压,无法为工业化升级提供必要的资金。如今,廉垂社生产的大宗产品质量越来越高,在工业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的产品已经不再是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为主,而是化工、金属产品,为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化肥的大量使用,让中国人在解决温饱问题后,有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中国市场因此成几何倍数扩大。但在工业掠夺财富方面,列强各国都无法在这个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中国参与世界工业竞争,影响最大的是日本。日本的钢铁工业被挤压得惨淡,由于没有良好的矿产资源和较高的工人成本,已经落后于中国。现在,日本造船业为了降低成本,已经开始使用从中国进口的特种钢材,否则无法维持庞大的造舰计划。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宦宠:百变王妃狂撩督公 综漫:从前文明开始 权倾朝野,丞相又要纳妾了 开局就放大?这怎么玩 乖,叫沈老师 重生后全家读我心,我爹决定篡位 手握代购系统,被留学生奉为神明 英灵:我慎二已经很努力了 姐姐的校花闺蜜成了我的女朋友 假面骑士Lethe灭世的哀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