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十四章 甲方乙方(4/5)
同样也让宁卫民感到十分光火。
他是怎么都琢磨不明白这三家企业是怎么想的?
明明都是钱啊,而且他也可以给外汇啊!
怎么这些厂子到了最后,就没人愿意拿正眼瞅他了呢?
反倒弄得他好像低人一等,是他拿着支票来求人的呢?
他可是甲方啊!
甲方!
你们这些乙方臭牛个什么劲?
这事儿都邪性了都!
是不是外企又怎么了?
就这样,本来挺好的事儿就这么出了岔子,李处长推荐的几个厂子都是消极对待,完全没法再继续谈下去了。
这仨厂子算是把宁卫民和李处长一起给撂在半路上了。
后来啊,几还是李处长不甘心让这事儿糊里糊涂就办砸了,有点怀疑是局里谁给他下绊子了。
不惜找遍所有的关系,东打听西打听的,几天之后才弄明白怎么回事。
敢情这事,跟宁卫民是不是以外资企业的名义跟他们合作,还真有关系。
关键就在于此时外资企业的特殊地位,以及他们在共和国境内所享受的特殊优惠政策上了。
众所周知,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共和国对于外资和先进技术有着极大的需求。
当时合作的主要模式,就是外资企业提供设备、原材料、来样和建厂房的资金,并负责全部产品的外销。
共和国这边所能提供的除了土地就是劳动力。
中外双方就以这种条件形成了一种“三来一补”合作机制。
外商有享受进出口优惠政策的权力,从这种分工合作中,还可以拿走大部分的利润。
而共和国的本土企业也无需承担任何风险,用免费用地和优惠政策来吸引外商,只拿劳动力的代工报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后面更精彩!
不但旱涝保收,还能从外商身上,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技术。
国家同样因此感到满意。
因为外币无法在华夏内地流通,工人发工资都需要转化为人民币,外币就留在了政府的手里。
应该说,这种模式最初实行的时候,职权分明,效果卓着,让合作双方,还有国家都心满意足。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