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助朕练兵。(2/5)
“朕欲于川中募兵两万,由将军主持,一可镇守地方,二备他日征辽之用。未知将军意下如何?”
秦良玉闻言,起身而立,慷慨陈词:“臣蒙皇恩浩荡,愿为大明社稷,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朱由校闻言,微笑举杯:“将军言重了。”
"朕正于南苑砺兵,特命马祥麟率三百精锐入京,助朕练兵。将军深明大义,定不会介怀此番母子暂别。"
秦良玉闻言,躬身而答:"陛下隆恩浩荡,臣岂敢因私情而误国事。"
二人相谈甚欢,近半个时辰光景,既论新军布局,又及川中风云,朱由校对那片土地初窥门径。
事毕,赐宅城中,并亲自送至北红门,目送秦良玉策马远去,心中感慨万千。
秦马两家,满门忠烈,秦良玉及其兄弟秦邦屏、秦民屏,乃至马祥麟夫妇,皆以热血洒大明疆土,令人敬仰。
尤忆崇祯十五年,大明危如累卵,马祥麟孤守襄阳,书绝笔信于秦良玉:"儿誓与襄阳共存亡,望大人勿念。"
秦良玉仅以三字"好好好,真吾儿!"回之,字字千钧。终是马祥麟英勇捐躯。
而张凤仪之事,更添悲壮。崇祯三年,她请援未果,反遭左良玉冷眼旁观,命丧河南。此情此景,令人扼腕。
"陛下,奴婢斗胆谏言。" 刘时敏见皇帝仍凝视远方,遂进言道,"秦良玉若任四川总兵,恐朝野震动,百官非议,宜遣贤能辅之。"
"再派何人?" 朱由校微蹙眉宇,反问刘时敏,"朝中可用之才稀缺,多是口蜜腹剑之徒,朕心难安。"
言及此,朱由校亦感忧虑。秦良玉虽受他敬重,但身为女子,在封建时代终是局限。沉思片刻,他决然道:"传召王三善。"
……
南海子,旧衙门校场之上,陈寅冲手持铜喇叭,对着一群勋贵子弟咆哮:"废物们,给老子跟上!你们的血性呢?老子这蟒袍玉带是战场上拼来的,你们若想不被人瞧不起,就拿出点真本事来!"
勋贵子弟们汗流浃背,怨声载道,却又不敢懈怠,生怕皇帝亲临,再受责罚。皇帝之令,严苛至极,力求打造一支铁血之师。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