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

第84章 新基层架构(2/5)

目录

朱由校决断之下,李永贞应声而退,执行圣命。

趁此间隙,朱由校起身步入后殿,处理私务。而毕、袁二人亦在太监引领下,解决个人所需。

片刻之后,万寿宫内再度聚首,周、董二人已至。

朱由校挥手免礼,赐座后,缓缓开口:

“《汉书》有云,前汉之制,十里一亭,亭设亭长;十亭一乡,皆承秦制。秦时以什伍相保,连坐之法,严明异常。”

言及秦汉,皆是商鞅之法,一家有过,邻里共担。

“《唐律疏义》亦载,里正、坊正,亲理庶务,户口田亩,皆须按比核实,农桑课税,非违催征,责任重大。”

一番引经据典,意在重申编户齐民之重要性,亦是对即将委以重任的董应举寄予厚望。

"野村相依,古韵悠长。"

唐朝推行里乡之法,百户聚里,五里成乡,织就盛世经纬。

暖阁之内,朱由校悠然谈及史海钩沉,言及帝国强盛之基,皆筑于坚实而高效的行政体系之上。

唐朝之强盛,尤为显着,其触角深入乡间,无远弗届。

杜甫《石壕吏》中,“暮投石壕村,吏夜捉人急”,杜荀鹤《山中寡妇》叹,“深山避世亦难逃,征徭无计可相逃”。

二诗并蒂,不仅绘就黔首之苦,更彰显朝廷对基层之强控。

“我大明则另辟蹊径,甲首、里正、乡老并行不悖。”

朱由校续道,言及袁爱卿所忧甲制之弊,已遣六科廊、都察院探查,然回音杳杳,遂决定不待其果。

“县辖乡,乡辖里,一乡统辖三至六里,数百户皆在其治下。乡长主农桑,乡老司教化,乡警维治安,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朱由校一语定乾坤,赐品从九,众人面面相觑,月俸五两,一乡之费,年计惊人,三百余万两,国库何以承之?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我气质非凡,被柳如烟一见钟情 全球天降神种,开局种出全知之眼 穿书成了万恶男配 从一人开始成为诸天最强店主 谁动了那座荒岛 葬天塔 嘿嘿嘿!你的金手指是我的咯 怪物出没 上古归来我自神魔无双 星海遥遥归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