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

第96章 番薯、土豆、玉米!(4/5)

目录

"臣愧不敢当陛下谬赞。"

孙如游躬身行礼,谦逊之态溢于言表。

"至于官考之地,卿意下如何?"朱由校挥手示意免礼,继而询问。

"遵陛下前例,于承天门广开才路,此次顺天府之选,自当设于顺天府贡院,以续辉煌。"

孙如游胸有成竹,侃侃而谈。

"既如此,行政、律法、算学三科并重,官考可分三日,每日专攻一科,以显其深广。"

孙如游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构想。

与此同时,董应举与袁世振、周应秋正热议顺天府新政。

"城外局势尚不明朗,但城内已风起云涌,新政初露锋芒。"

董应举手持香茗,为周应秋斟满,语气中满是感慨。

"往昔新政推行,多遇阻挠,百姓亦多有怨言。

此番顺天府重编户册,本以为亦是棘手之事,未料竟如此顺畅。"

袁世振接过话头,言语间透露出一丝意外。

"陛下妙计安天下,遣锦衣卫将乞儿送往西山采煤,新政之舟自然扬帆破浪。"

周应秋轻抿一口香茗,笑谈间透露着对皇帝决策的高度评价。

"此中缘由何在?"

董应举初涉官场,虽有心向学,仍有诸多不解。

"你可曾闻燕山前卫哗变之事?事后锦衣卫追查谣言,虽未擒得真凶,但乞丐之祸已现端倪。皇上借此契机,一举剪除京城豪门富商之羽翼,实乃高瞻远瞩。"

周应秋缓缓道来,言语间透露出对朝政的深刻洞察,同时向皇宫方向拱手致敬,以示敬仰。

你可曾窥见那些名义上的家族亲信,如何在豪门巨贾间翻云覆雨,编织着不为人知的阴谋?"

"哦?"

董应举闻言,挠头冥思,一脸困惑。

"京中内幕我虽不谙,但在两淮之地,此等景象,早已屡见不鲜,如同家常便饭。"袁世振见董应举迷茫,解释道。

"两淮豪门,竟驱使家人于市井操控乞丐、流民,结党为恶,横行霸道。盐户苦不堪言,既要向朝廷纳盐,又遭其盘剥,所交课盐,竟逾朝廷之数,实乃骇人听闻!"

言毕,袁世振目光炯炯,转向董应举:"你可知,我于两淮,是如何破此困局的?"

"愿闻其详。"

"我非但保障盐户权益,更令各盐场组建盐丁巡逻,对滋事之徒,视同私盐贩子,严惩不贷,誓要斩断这贪婪之手!"

董应举闻言,心生敬意,暗忖:此公手段,果决狠辣,两淮之地,必已血染长街。

"至于京城乞丐,你以为他们如何苟活?沿街乞讨,或是窃贼行径?非也!实则沦为豪门走狗,受其豢养,世态炎凉,可见一斑。"

周应秋接言,语带讽刺:"想成豪门之犬,亦非易事,需有资本傍身,非人人可为。"

"你之所以能顺利推进户籍编册,实乃陛下令锦衣卫整顿京城乞丐之福。"

"原来如此。"董应举恍然大悟。

后世频繁扫黑,意在清除社会毒瘤,防止豪强凌驾官府之上,确保天下安定。

"户贴纸尚余几何,能否撑至下月?"

袁世振话题一转,问及实务。

"绰绰有余,户部所拨二十万份,至今仅耗三万余。"董应举答道。

袁世振点头,手指算盘,计算不已。周应秋则续问:"昔日五军都督府之人,你如何安置?"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我气质非凡,被柳如烟一见钟情 全球天降神种,开局种出全知之眼 穿书成了万恶男配 从一人开始成为诸天最强店主 谁动了那座荒岛 葬天塔 嘿嘿嘿!你的金手指是我的咯 怪物出没 上古归来我自神魔无双 星海遥遥归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