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番薯、土豆、玉米!(5/5)
"已编入新设巡检局,专司防火治安,以保京城安宁。"董应举答道。
周应秋颔首认可:"此辈惯于游走街巷,善用之,则顺天府事务尽在掌握之中。"
"下官定当铭记周尚书教诲。"董应举恭敬应承。
一番新政探讨后,周应秋与袁世振告辞离去。
随后,二人并肩踏入西苑,恰似春风拂面,前脚送走孙如游,转瞬周袁二人又翩然而至。
此刻,朱由校略感疲惫,心神稍倦。他引领二人至校场一隅,轻坐于简朴马扎之上,任由微风拂面,目光所及,是锦衣卫们龙腾虎跃的球技,别有一番意趣。
听取新政近况的汇报后,朱由校颔首以示嘉许,继而问道:“朕先前重启考成法之令,现下进展如何?”
周应秋躬身作揖,沉稳回禀:“陛下圣明,各地尚未悉数回应,然顺天、天津、保定等府,业已呈报待行举措。”
“善。”
朱由校轻叹,目光坚定,“考成法既立,便当雷厉风行,切勿流于形式,沦为空壳。”
言罢,他目光扫过在座二人,意味深长,“否则,你我恐成后世笑柄。”
继续阅读
“陛下所言极是,考成法若要见效,非整顿内阁、六科不可。”
周应秋趁势进言,言辞间透露出对往昔张居正所创考成法的深刻理解,“昔张太岳所倡,重在明章法、定程限,六部、都察院各司其职,文簿相照,月终注销,上下半年皆须严查,违者必究。此法若行,则万里之外,亦能朝令夕达。”
“诚如陛下所言,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此十六字箴言,知易行难。陛下曾三申五令,要求六科、都察院各安其位,不越雷池。然奏章多浮,实绩难觅,寄望于此辈严格执行考成法,实乃缘木求鱼。”
朱由校闻言,不禁长叹,心中五味杂陈。
考成法,这柄衡量官员绩效的利剑,本可锋芒毕露,怎奈时局所限,难以尽展其威。
“张太岳之智,岂会无的放矢?此法若真成空谈,他又岂会身后蒙冤,几近开棺之辱?”
一番沉思后,他缓缓道:“考成法之要,在于执行,在于人心。
吾辈当共勉之,勿使先贤之法,沦为历史尘埃。”
"陛下圣明。"
周应秋闻皇帝之言,即刻启唇应和。
"考成法,乃六科、内阁之基石,若失其效,必依法严惩,以儆效尤。"
"然若严惩之后,空缺之位,谁堪胜任?"
朱由校闻言,嘴角微扬,心中暗喜,正合吾意。
"大明江山,英才济济,何愁无贤士以继?"
周应秋闻言,斩钉截铁,语带铿锵。
"昔李唐韩愈有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我大明育士二百余载,岂乏忠肝义胆之士?
若知陛下慧眼识珠,胆略过人,心怀强国之梦,必当竭尽所能,以效犬马之劳。"
"爱卿一言,胜似万卷经纶,令朕心甚慰。"
朱由校笑声朗朗,对周应秋之恭维之词,欣然受之。
此阉党之徒,虽非正人君子,然其谄媚之术,确也炉火纯青。
笑罢,朱由校目光如炬,直视周应秋。
"考成法之事,即刻施行,朕欲观之,何人将受此考验,而显其能。"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