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贩卖人?(5/5)
毕自严补充道,“大明自洪武至今,货币之制几经变迁,白银终成主流。今陛下欲推银币,再行禁金银,实乃挑战重重。”
言毕,毕自严偷觑帝色,继续阐述历史脉络,试图为当前困境寻得一丝慰藉。
"亟需补铸历朝所遗银币之阙,以续先帝未竟之业。"
"微臣深研古籍,知前宋年间,铸币量浩荡,自百万至三百万贯不等,乃至神宗元丰盛世,更达五百万贯之巨,然钱荒之困犹存。"
毕自严显然胸有成竹,即以确凿数据面陈圣上,言辞间尽显严谨。
"民间藏银之风盛行,欲使银币流通无阻,遍及闾阎,臣斗胆估算,需投放银币万万之数,方保其畅行;而欲绝纯银交易,则需五万万枚之巨,以平旧债之累。"
言下之意,大明积欠民间之银,已非一朝一夕所能偿清,唯有先补前债,方能推行新币。
"五万万枚?岂非五亿之巨?"
闻毕自严之言,群臣无不愕然,纷纷心算其数。
宝泉局为增产量,绞尽脑汁,四班轮转,流水线作业,日铸量或逾十五万,高时可至二十万,月计五百万枚,年则六千万枚。
然以此速度,铸毕五亿银币,需时不啻十年之久。
朱由校对毕自严之估量心存疑虑,暗思后世记载,明朝民间藏银或逾八亿,更有李自成进京,掠银七千万两之说,若此数不虚,京城银藏已逾亿两,新币之推,无异于背负两百年之债。
"陛下,此仅新铸之数。"
毕自严见众臣面露难色,复又言道,"若无新币,民间钱荒更甚。"
"我大明疆域广袤,较前宋更添辽东、燕云,加之北疆蒙古互市,马银交易亦非小数。"
毕自严略作沉吟,续道:"若以前宋年铸三百万贯为鉴,我大明欲解钱荒,年铸银币至少需增五百万枚。
以月铸之速,一载之中,需有一月专铸新币,余下十一月方可用于偿还旧债,如此则需宝泉局倾力铸造,历时十五载。"
言毕,堂内一片沉寂。
皇帝已阐明货币之要义,新币之策实为朝廷之利剑,欲以之驾驭天下。
然铸剑之路,何其漫长。新策虽善,观京城商贾争兑银币之景便知,然其背后所负之重债,令人咋舌。
"五亿枚,五亿枚。"
朱由校喃喃自语,眉头紧锁,显然被这庞大的数字所困扰。
他乃未来来客,除却毕自严所述,西方列强亦在其记忆一隅。
彼时,西班牙犹盛,岁岁向大明输送白银巨量,致南域物价飙升,银价反跌入低谷。
试想十年之后,西班牙战火燃遍全球,德川幕府自闭国门,外界白银涓涓细流几近枯竭。
大明,今时工业之冠,非后世石油电能驱动之钢铁洪流,乃万千小作坊编织之伪工业网。
一旦订单断绝,这些小舟将逐一倾覆,实乃动摇国本之大患。
大明之货币政策与海关条例,无异于在巨人血脉上刻下伤痕,触目惊心。
“赵晗卿。”
朱由校眼神中闪烁着期待之光,望向宝泉局主事赵晗。
“臣在。”
赵晗见皇帝如此神情,心中忐忑,声音微颤。
他原欲以月产五百万之佳绩,向龙颜诉苦求歇,未料毕自严却掷下重锤——十五年,需铸五万万银币,方得货币新政稳固如山。
月产五百万,已令宝泉局上下如陀螺般旋转不休,而今此任,无异于泰山压顶。
“此事,朕全权托付于你。”
朱由校言罢,目光中满含激励。
“陛下!”
赵涵闻言,面如土色,惶恐之情溢于言表,“臣,臣实难从命啊!”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