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货币!(4/5)
柳祚昌颔首,恍然大悟:“公莫非欲借此火,燃银币推行之焰?”
徐弘基眸光闪烁,狡黠如狐,续道:“违令者,三成家资,尽归我手。”
柳祚昌忧虑:“朝堂之上,弹劾之风,君不惧乎?”
徐弘基摆手,自信满满:“吾取三成,余皆归陛下。吾能献银于君,彼辈除奏章外,何物可献?”
柳祚昌点头,眼中光芒闪烁,思绪万千。
“至于联络百官,共襄银币之举,其因有二。”
徐弘基起身,缓缓道来,“一者,彰显南直隶恭顺之心,以避查税之祸。南直隶欠税累累,陛下新登大宝,正需此等忠诚以掩瑕疵。”
“二者,乃吾辈共谋之利。朝中诸公,亦厌彼等久矣。银币稀缺,吾等若能联手垄断,待其成必需品,则无论遵旨与否,皆需仰吾鼻息。彼时,火耗之利,岂止三成?”
柳祚昌闻言,大拇指一翘,赞道:“妙哉!此计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言罢,他又心生一计:“更兼抄家所得,西夷商贸之门,亦将为我等所开,岂非一举两得?”
徐弘基大笑:“正是此理!”
"来,以茶代酒,共饮此杯,随着清脆的茶盏轻击声,一场微妙交易悄然画上句点。
南直隶的这番幕后风云,于朱由校而言,自是云里雾里,浑然不觉。
他心中所惑,唯余一句:"莫非南直隶真乃贫银之地?"
待众人阅览完联名上书,朱由校目光转向户部侍郎袁世振,语气中带着几分探寻:"袁卿,你久居两淮,对应天府的风土人情定有独到见解,不妨为朕细说两淮与应天之现状。"
袁世振闻言,胸膛一挺,正色答道:"陛下,两淮百姓多以运河纤夫、盐丁、渔户为业,粮食则多赖江西水运北上接济。"
面对圣上垂询,他自然不敢怠慢,仪态端庄,言辞凿凿。
"去岁秋收之时,杨嗣昌转运使曾上疏言及两淮粮荒,皆因漕运受阻,江西米粮难以畅达,本地粮商趁机囤积,谣言四起,百姓恐慌抢购,方酿此祸。"
朱由校闻言,眼皮微跳,神色未变,心中却已明了袁世振此举,意在为两淮官员开脱。
"依臣所见,两淮虽白银充盈,民众收入不菲,然物价高企,百姓生活实难言宽裕。"
袁世振继续禀报,"此乃通货膨胀之兆,百姓偏爱铜钱而轻银,故南直隶铜钱紧俏,银价低廉,一两白银可兑铜钱一贯七百七十有余。"
"朕已洞悉。"
朱由校适时打断,话锋一转,"昔日,朕已授尔等货币之理,今日,再赠一言。"
言罢,他低头于案上翻寻,引得堂中众人面面相觑,好奇不已。
"此《大学衍义补》,乃我朝大学士丘濬鸿篇巨制,诸卿可曾涉猎?"
朱由校手持一书,环视四周,询问之声中带着几分考校之意。
众臣或应"已读",或言"未及",反应不一。
朱由校对此早有预料,此书深奥难解,能通其意者,大明之内,寥寥无几。
而上一位或能领悟其精髓者,恐非万历莫属,因他亲笔作序,以表推崇。
《大学衍义补》深究刑制律令,强调天讨公义,人法并重,慎刑恤狱。
然朱由校所重者,唯"以民为本,以法为基"八字箴言。
他心中所念,实乃书中那几句振聋发聩之言,欲借此良机,再启民智,巩固国本。
丘学士妙语连珠,道尽世间万物虽秉天地而生,却需人力雕琢,方能显其用;其形态万千,技艺深浅各异,价值亦随之起伏,乃至千金之贵,非巨匠匠心,岂能一蹴而就?
此言一出,虽深邃难懂,却引人深思。
朱由校轻抚书卷,缓缓而谈,将丘濬之智慧提炼为:“劳动,乃价值之源泉。”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众人面面相觑,似觉哲理深邃,难以言喻。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