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

第102章 货币!(3/5)

目录

南直隶、浙江、江西,白银汇聚之地,丝绸、茶叶、陶瓷,皆成西夷所爱。

然经济之繁荣,亦藏隐忧,白银泛滥,物价飞涨,民生维艰。

大明经济之舵,何去何从,实乃时代之问。

江西之地,非但陶瓷名扬四海,更是粮仓丰饶之地。

相较于江西的自给自足,南直隶与浙江则略显依赖,其粮食常需湖广、江西两地援手。

钱财,实为社会脉动之镜像,映射着生产之强弱。

试想一寻常国度于后世,其货币发行之量,非独经济政策所左右,国民生产总值亦为核心考量。

货币超发,则通货膨胀如影随形,物价扶摇直上,货币价值黯然失色;反之,若货币紧缩,则非物价下滑之乐土,反是失业蔓延、经济萎靡之深渊。

江南之地,以南直隶为首,自隆庆开关以降,便踏入了通货膨胀之狂澜。

白银洪流涌来,远超社会消化之力,致使地价、粮价岁岁攀高,魏国公府之开支亦翻云覆雨,二十年光景,已膨胀至昔日两倍有余,未来若再续此势,国公恐难继其府第之日常。

“朝廷于南直隶推行银币,并重启金银禁令,此消息一出,江南勋贵无不欢欣鼓舞。”

徐弘基望着王体乾那月余间便圆润的脸庞,感慨万千。

“王公公或许未察,白银过剩之下,南直隶百姓已弃银而取铜,铜钱之需日增。”

“此言非虚。”

王体乾点头应和,深知应天府铜钱之价高于顺天府,实乃物以稀为贵之理。

“而今银币流通,一枚竟抵二两白银之用,我府开支因此缩减三成,实为幸事。”

徐弘基眼中闪烁着希望之光,转向王体乾。

“我等上奏,恳请陛下增拨银币于南直隶,京中可有佳音?”

王体乾面露难色,轻叹道:“增额之事,恐不易成。”

“若我等多出火耗,于应天府自铸如何?”

此言一出,王体乾脸色骤变,犹如忠犬翻脸,不屑道:“陛下对银币铸造之事,重视非常,每月必亲临督造,岂是轻易可挪移之地?”

徐弘基四处探询,王体乾却如铁嘴铜牙,一口咬定南直隶禁铸银币,绝无回旋余地。

他更携三百锦衣卫,严阵以待,誓要肃清私铸之风。

同时,新币政昭告天下,严禁私铸,悬赏举报,雷霆万钧。

徐弘基怀揣满心失望,黯然归返魏国公府。

甫入府门,安远侯柳祚昌便急不可耐地迎了上来,追问:“可有转机?”

徐弘基轻叹一声,摇头作答:“难矣!那王体乾坚如磐石,我唇焦口燥,终未能动其分毫。”

书房之内,茶香袅袅,二人对坐而谈。

徐弘基提及那太监清廉异常,拒贿如敌,令柳祚昌瞠目结舌:“世间竟有此等不贪财之阉宦?真乃奇闻怪谈!”

言及对策,徐弘基冷笑:“彼辈独揽铸银之利,致南直隶银价暴跌,物价腾飞,民不聊生。

今上欲铸新币以稳市,我等自当鼎力支持。”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柳祚昌面露难色:“然则税赋之重,令人咋舌。一成本征外加三成加征,更有四成火耗,实难承受。”

徐弘基摆手笑言:“你岂知我徐家何以一门两国公?非唯忠诚二字不可当也。祖宗遗训,忠于君上,家道方能绵延不绝。皇上旨意,唯有遵从,方显我辈忠诚之心。”

柳祚昌闻言,虽心有不甘,却也知徐弘基言之有理,只得点头应允:“也罢,为了家国大义,这银子便忍痛割爱吧。”

闻徐弘基之言,柳祚昌按捺不住,慨叹道:“四成火耗之下,十万白银仅余六万银币之实,然市面流通,其价值倍增至十二万两,此乃奇策也。”

徐弘基闻言,白眼微翻,悠然笑道:“更兼六月后,应天府金银交易之禁,尔可曾忘怀?”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我气质非凡,被柳如烟一见钟情 全球天降神种,开局种出全知之眼 穿书成了万恶男配 从一人开始成为诸天最强店主 谁动了那座荒岛 葬天塔 嘿嘿嘿!你的金手指是我的咯 怪物出没 上古归来我自神魔无双 星海遥遥归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