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

第104章 损种!(5/5)

目录

如此重责大任,岂是翰林院那些埋首故纸堆的庶吉士所能轻易肩负?

显而易见,他们力有不逮。翰林院能孕育出张居正这样的奇才,已是百年难遇之幸,后继者难再续辉煌。

再看翰林院后来之辈,未免令人唏嘘。皇帝朱由校轻启朱唇:“速将各地巡抚名录呈上。”

言罢,倚椅沉思,意欲于群英中再觅良才。

正当帝王筹谋治国之道,应天府魏国公府后,小工坊内暗流涌动。

皇帝推行银币新政,金银之禁重启,然监管森严,私铸者必死无疑。

然应天府配额有限,即便有宦官监工,徐弘基仍心生邪念,意图火耗中饱私囊。

四成火耗,无异于剜肉补疮。徐弘基与其子徐文爵,焦急守候银匠之作,眼巴巴望着铁钎倾注银液入模。

冷却破模,只见几枚黯淡无光的银币,满布黑斑,令人大失所望。

“此斑何以难除?”

徐弘基蹙眉问道,心中暗叹与顺天府银币之天壤之别。

匠人无奈,唯以退火试之,终得数枚暗黄银币,麦穗模糊,与官版银币之精细麦穗、九十六道内陷花棱相比,云泥之别,一眼可辨其伪。

“何不雕琢一番以求近似?”

徐文爵提议,却遭徐弘基摇头否决:“耗时耗力,成本高昂,得不偿失。”

言罢,徐弘基试以吹气验银,却无声无息,弹跳沉闷,显然成色不佳。

“此币可流通否?”

徐文爵疑惑。徐弘基瞪目以对,半晌道:“或可一试,毕竟银质无假。”

身为世袭魏国公,徐文爵行事不羁,法纪观念淡薄,可见一斑。

"岂有此理!这等劣迹斑斑、一望便知的假银币,一旦流通,怕是从京城来的官宦们会如饿犬扑食般蜂拥而上。"

"京城之中,三位显赫伯爷因私铸铜币之罪,已被圣上严惩,头颅落地,家族流放琼州,凄凉至极。"

"试想,届时家族是否也难逃械送京城之厄?"

"至于如此严重?"

徐文爵面带疑惑,半信半疑。

"陛下新纳堂妹为后,怎会轻易对我们动手?"

他心存侥幸。

徐弘基望着这不争气的儿子,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九代传承,你怎以为皇后会因一‘徐’字而偏袒我魏国公府,或是那定国公府?昔日老祖辉祖公未能保全徐增寿,情分早已烟消云散。"

言罢,他手指前院,语气沉重:"到时与令堂或许只能远赴琼州,以捕鱼为生。"

"盗铸者,死路一条!圣上之旨,岂是儿戏?"

徐弘基严厉告诫,随即下令:"销毁,不留丝毫痕迹。"

他手握几枚银币,与真品细细比对,心中疑惑重重:"皇上的铸造之术,究竟是何等神奇,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诚然,皇帝所采之法,名虽为铸,实则乃压。

即便知晓其成分比例,若无先进技艺,大规模复制亦是天方夜谭。

此理犹如某些落后国度,连简单打火机亦无法自制。

宝泉局对铸币之术严守机密,实施标准化作业,工匠仅知其局部,不知其全貌。

退火、砂洗、轧边、冷压,每一环节皆不可小觑。

若无皇上指点,宝泉局亦需时日方能洞悉其中奥秘。

更有一物,至关重要,却为我等所无——辊压机,本是兵仗局制甲之利器,而今却成铸造银币之关键。

然,就此放弃,徐弘基心有不甘。

铸币之利,历朝历代皆视为肥缺,铜钱尚能获利五成,何况银币之火耗高达四成,其利之丰,可见一斑。

望着已妥善处理的儿子,徐弘基沉声道:"速遣心腹至顺天,探访定国公府,看能否觅得精通此道之人才。"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三月天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我气质非凡,被柳如烟一见钟情 全球天降神种,开局种出全知之眼 穿书成了万恶男配 从一人开始成为诸天最强店主 谁动了那座荒岛 葬天塔 嘿嘿嘿!你的金手指是我的咯 怪物出没 上古归来我自神魔无双 星海遥遥归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