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发饷!(2/5)
他望着校场上人声鼎沸的五营将士,心中暗自思量:卫所编制或需调整,以更合时宜。
四品中郎将统辖万五千人,规模似显庞大,不如效仿后世之制,精简编制,提高战力。
曹文诏,这位满脸喜色、肩扛饷银袋的将领,浑然不知皇帝心中所想。
他只感到,在皇帝重视军事、整肃军纪的当下,自己终能挺直腰板,堂堂正正地行使将军之职,无惧兵部宵小之冷眼。
大明的天空,似乎因这份重视而更加晴朗。
大明军制何以式微?
原是卫所良田遭侵夺,朝廷拨付军饷,又屡遭兵部中饱私囊,致使麾下将士生计维艰。
文官之流,战功难彰其功,败绩则罪责难逃,将军们为求自保,竟行险招——虚报兵额,名曰“吃空饷”,实则优渥精锐,余众则饥寒交迫,唯作壁上观。
继续阅读
此等军队,顺风顺水尚可一战,若遇强敌,则溃不成军,逃遁四散,犹如辽阳之战,良将殒命,余众鸟兽散,无组织地沦为俘虏,或西奔,或渡海,更有甚者,远遁至朝鲜之境。
朱由校立于高台,阅饷之余,更览后勤账簿,感叹养兵之耗资巨甚,一卫之需,月逾三万银币,尚不计军备之费。
心中暗自盘算:“此等开支,当转由度支司承担,不可再耗内帑。”
昔日大明养兵,赖卫所之田,然田产渐被将领、士绅鲸吞,军户沦为佃农,耕昔日之土。
朱由校决意改革,顺天府政变之际,废除卫所田制,明确归属,一劳永逸。
随后,他思忖顺天府能理清人口田亩几何,漫步而下高台。
曹文诏率众将士响,高呼“参见陛下”,忠诚之态,源于皇恩浩荡,足食足兵。
朱由校笑而挥手免礼,更以诙谐之语勉励士卒:“饷银到手,切莫挥霍,当思娶妻生子,延续香火。”
士卒们应声如雷,此等训诫,已成军中佳话。
皇帝亲临基层,不仅为鼓舞士气,更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生活之道,令虎贲之师,心怀家国,亦念及小家之温暖。
军饷发放完毕,随即迎来欢声笑语的休闲时光。
今日,乃是虎贲卫前营精英与武德营健儿的
后世国足选拔之严苛,非朱由校所能想象,但眼前,虎贲卫麾下,足球队竟多达二十八支,正规军独占其二十五,余者则为三辅助营之荣耀。
校场边缘,人潮涌动,万民分坐,目光聚焦于场上激烈角逐的两队。
士卒们以地为席,简单而质朴;而朱由校与曹文诏,则悠然坐于精致小马扎之上,享受着这份难得的闲暇。
“憾哉!”
徐允祯以一记精妙假动作,戏耍对方防线后,射门却憾中立柱,曹文诏不禁叹道。
朱由校闻言,轻笑回应:“徐允祯出身武略院,若胜你麾下勇士,岂非理所当然?”
曹文诏闻言,笑中带讽:“武略院乃天子门庭,智计百出,非我粗犷兵士所能及。然足球之道,智勇双全方为胜者,体质尤为关键,若无矫健之躯,再高明的计谋亦是无根之木。”
朱由校摇头笑道:“朕所愿者,乃见虎贲卫球队,有朝一日能凌驾于锦衣卫之上。”
曹文诏闻言,眼中光芒大盛,誓师般言道:“末将定不负圣望!”
确然,虎贲卫历来未曾战胜过皇帝近卫锦衣卫,一来体质稍逊,二来心存敬畏,不敢造次。
毕竟,锦衣卫乃天子亲军,胜之恐拂圣意。
古往今来,边缘人物一旦跃入权力核心,无不对权力之源怀有敬畏之心,此乃上位者驭人之术也。
朱由校深知曹文诏乃纯粹武夫,无根无基,却也因此而用之不疑。
曹文诏之仕途坎坷,历经多位将领麾下,直至崇祯二年方显露头角,其坚韧不拔,可见一斑。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