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

第105章 发饷!(3/5)

目录

“踢球一事,旨在让士卒得以休憩,放松心情。”

朱由校鼓励道,“训练虽苦,但若连这片刻欢愉亦不得自在,何谈士气高昂?”

与曹文诏共赏球赛毕,朱由校悠然归返万寿宫,方欲安坐,兵部尚书黄克瓒便携密奏急见,风云突变。

“宣!”

声落,黄克瓒未及行礼,已面含春色,喜上眉梢:“臣特为陛下贺,川中平添雄兵万余,犹如天降奇兵!”

朱由校闻言,眉头微蹙,心生疑云。

忆往昔,授秦良玉四川总兵之职,赐银五十万两,令其募兵两万,以固川防。

今何以骤增兵马?

黄克瓒洞悉圣意,连忙解惑:“陛下英明,秦良玉将才无双,昔播州之乱,随夫征讨,威震川渝。

今其募兵,民众响应如潮,月余便得精兵两万,驻守重庆,蔚为壮观。”

言及安邦彦,黄克瓒续道:“自童仲揆离川,安贼屡请援辽,皆遭陛下驳回。王三善持剑入川,安贼再请,王巡抚遂令其遣军万余至重庆待命。不料,秦良玉借机施谋,遣奢崇明婿樊龙、部将张彤入成都领饷,顺势吞并奢部万军,真乃智勇双全也。”

“秦良玉竟能并奢崇明之众?”

朱由校闻言,眸光闪烁,震惊不已。

思绪飘回天启元年,秦良玉以寡敌众,守山海关,勇战建奴于广宁,其子马祥麟更因此获“独目马”之名。

而后,奢崇明叛,秦良玉迅速回川征兵,终平奢安之乱,其功赫赫。

“妙哉!妙哉!”

朱由校览毕王三善与秦良玉联名奏章,不禁拍案而起,“川中局势,由此可安矣!”

"朱燮元之名,跃然于奏章之上,令朱由校不禁轻抚颔下巴,思绪万千。奢安之乱,宛若双峰并峙,各领风骚。"

"首段烽火,奢崇明之乱起,四川巡抚命丧其手,重启陷落,成都告急,幸得朱燮元以布政使之身,力挽狂澜,守城有功。

随后,王三善与朱燮元携手,汇聚残兵新将,共两万余人,历经三载寒暑,方平定此乱。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然时值天启三年末,朝堂风云变幻,魏忠贤势力崛起,内忧外患交织。"

"东南改土归流之议,朝堂之上争论不休,王三善率军深入叛军腹地,大方盘桓四十余日,终因粮尽退兵,途中遭遇伏击,王建中、秦民屏等将领血洒疆场,王三善亦悲壮殒命,令人扼腕。"

"奢崇明与安邦彦合流,再掀波澜,自天启四年绵延至崇祯三年,然此等浩劫,终因三人之力而化解——王三善、朱燮元、秦良玉,以皇恩浩荡之五十万两白银,巧妙布局,二十万两即收买川渝土司精锐,展现了大明对土司力量的极致驾驭。"

"狼兵、土兵、蛮兵、夷兵,各宣慰司、安抚司之武勇,历年征战,广西、贵州、四川,皆赖其力。

尤其是广西瑶僮众多,土民稀少,征调全赖土兵;贵州则武备薄弱,水西之兵不可或缺;四川川中兵弱,征讨皆调土司。

朝廷对土司之利用,近乎‘空手套白狼’,粮饷自备,皆因羁縻之策,印信之下,号召力非凡。"

"今朝皇帝慷慨解囊,五十万银币随王三善、秦良玉南下,秦良玉募兵两万,朱燮元再出奇策,征兵土司,一令既出,川中沸腾。

土司为银饷而竞相献媚,石柱白杆兵之威名,秦良玉之英姿,令不轨之徒望而却步。

川渝黔桂,女性英豪辈出,秦良玉练兵重庆,巾帼不让须眉。"

"细品王三善奏章,朱由校恍然,此局之成,非偶然也。"

归根结底,此乃金钱之症结。

白银,于东南之地犹如砒霜,毒害经济;然至西南之境,则化为瑰宝,稀缺难求。

江南水乡,近海而居,月港贸易昌盛,白银涌入,反致通货膨胀之困。

反观川渝黔桂,千年钱荒,犹如旱魃肆虐,未尝稍解。

自宋交子问世,钱荒稍有缓和,然纸币一旦失控,经济即陷深渊。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我气质非凡,被柳如烟一见钟情 全球天降神种,开局种出全知之眼 穿书成了万恶男配 从一人开始成为诸天最强店主 谁动了那座荒岛 葬天塔 嘿嘿嘿!你的金手指是我的咯 怪物出没 上古归来我自神魔无双 星海遥遥归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