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矿税!(4/5)
言罢,赐茶一杯,目光深邃地望向陆文昭。
“臣叩谢皇恩浩荡!”
陆文昭心中激荡,深知此乃翻身之机,往昔麾下庸碌之辈,终得替换。
暗自盘算,或可为师妹谋一席之地。
朱由校未察其私心,续言反贪之要略,挥手示意其退下。
目送其背影,指节轻敲案面,沉吟反贪之道,须稳扎稳打,以求速效大治。
“明晨,将此《宪纲事类》亲批之本,送往都察院。”
朱由校忽取一书,乃周应秋所献,意有所指。
“遵旨。”
刘时敏接书,心中疑云密布,皇恩突变,何解?
毕自言等三人离苑,标志着废而复立的矿税风波再起。
朱由校巧施权术,将税权移户部,复予工部监督之权,意在挑动两部之争,实则深谙驭臣之术,防贪治腐。
徐光启、毕自言、袁世振洞悉圣意,却也不得不顺应时势,采取迂回之策,先谋而后动,以求平稳过渡。
至于朱由校,一切尽在掌握,东厂耳目遍布,民间舆情,尽在掌握之中。
矿税新政,悄然布局,静待时机成熟,雷霆一击。
顺天府辖下的几座矿场,竟悄然迎来了几位儒士应聘账房之职,此中缘由,颇为蹊跷。
然而,朱由校陛下对此,却似有意无意,未加详询。
正值工部与户部酝酿变革之际,都察院内,左都御史张问达独立于衙门之前,沐浴于晨曦微光之中,却难掩心绪之沉重。
昔日西苑宫门外的那场“奏对风波”,令都察院人才凋零,昔日繁华,今朝寂寥,每每至此,张问达心中不禁泛起阵阵寒意。
“总宪大人。”
一声轻唤,打断了张问达的沉思。
原是手下人禀报:“司礼监差人送来《宪纲事类》一册,据说陛下亲自御批。”
张问达初时恍惚,复又清醒,忙道:“速速呈上。”
接过书册,他心中稍安,毕竟非是祸事临头。
步入班房,张问达细细翻阅起这本皇帝御赐的《宪纲事类》。扉页之上,“京察”二字赫然在目,且已被圈点,不禁令他脊背发凉。
京察,乃大明自我净化之利器,旨在清肃官场,赏罚分明,每六年一举,以守、政、才、年四标准衡之。
回想万历四十五年丁巳京察,东林党人李三才因此遭贬,党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而今,陛下突然赐书,莫非意在重启京察?
张问达心念电转,旋即摇头自笑,皇帝睿智,断不会轻启战端,尤其是在魏忠贤因“结党”之由受罚之后。
他继续翻阅书页,心中充满了对皇帝意图的急切探求。
这册《宪纲事类》,究竟隐藏着何种深意?
翻动间,张问达额上汗珠密布,宛如细雨连绵。
及至书页尽头,帝王手谕赫然入目: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则结党营私。”
“卿,诚为君子楷模!”
这突如其来的赞誉,让张问达脊背发凉,面色瞬息万变,青红交织。
顾宪成名联“风声雨声”,东林书院的印记,皇帝何以洞悉?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