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

第124章 演武(3/5)

目录

言罢,他挥毫泼墨,四字跃然纸上,递与刘时敏,“皆以此批之。”

“遵命。”

刘时敏躬身接旨,旋即返回案前,勤勉誊写,对此类联名上疏,皇上此举已非首次,他自是熟稔于心。

大明朝堂,不乏怀揣政治宏愿之士,然其奏章入司礼监,往往遭遇此等“简约”批示,成为常态。

刘时敏虽忙于处理“冗杂”之章,目光却不自觉地游离至皇上案头的另一叠奏章——那是针对毕自言的弹劾。

朱由校则全神贯注于董应举的新政汇报,心中暗自思量。

得国子监学子之助,顺天府田亩清查进展神速,半月间已厘清数十万亩,造册在案。然贪腐之风,却如影随形,愈演愈烈。

“此辈皆当严惩不贷!”

览及贪官污吏之劣迹,朱由校不禁暗自愤慨,恍若穿越时空,共鸣于雍正晚年之怒:“人心不足蛇吞象!”

他深知,自己已依大明旧制,三倍俸禄以实银发放,尤其是顺天府官员,所得皆是真金白银,于市面流通,一枚银币价值非凡。

即便如此,仍有人铤而走险,贪赃枉法,手段层出不穷。

更有甚者,勾结清丈科,侵占民田;指鹿为马,将荒山伪作良田,滥发地契;乃至国子监监生,亦敢篡改度量器具,公然舞弊。

此情此景,令人发指,朱由校不禁感慨万千。

针对朝廷颁布的制式弓尺,竟又衍生出大弓小弓之奇技,实为测量之双簧。

豪门巨室,以大弓轻描淡写,田亩数目悄然缩水,地契账本皆备,税负悄然减负,犹如狡兔三窟,避重就轻。

而小民百姓,则遭小弓严苛审视,田亩尺寸契虽显丰饶,实则税负压肩,苦不堪言,真乃“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队伍之中,鱼龙混杂,实乃时局之憾。”

朱由校,这位后世评说的君主,目睹此景,不禁感慨:“尔等谋略,真乃玩味无穷。”

彼时,无遥感之术以窥天地,田亩丈量,猫腻丛生,犹如雾里看花,难辨真伪。

“此等生员,似有惰怠之嫌。”

董应举奏章中一语道破,清丈之业恐再延期。

朱由校沉吟:“武略之才,或可一试?”

念头一闪即逝,深知军官摇篮,当以培育将才为要,勿添纷扰。

轻敲奏本,朱由校心念电转:“欲治贪腐,非严刑峻法可独力承担。昔日洪武剥皮实草,手段尽出,贪墨之风犹盛,犹如野火难熄。”

随即,他心中涌起一计:“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让官家自寻良策,或可引蛇出洞,再寻忠奸。”

“此段文字,速录交予通政司,令京中各衙门深思,如何在新政推行中,杜绝苛民之弊,共谋良策。”

朱由校吩咐道,言辞间透露出对人才甄选的微妙考量。

“遵旨。”

太监领命而去,刘时敏摇头苦笑,深知此旨意在“钓鱼”,而能否钓得真金白银,尚待观瞻。

屏风两侧,人名渐增,每一笔皆是皇帝对群臣的评判与期待。

刘时敏虽不明全盘布局,却感皇帝之意,深远且细密。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我气质非凡,被柳如烟一见钟情 全球天降神种,开局种出全知之眼 穿书成了万恶男配 从一人开始成为诸天最强店主 谁动了那座荒岛 葬天塔 嘿嘿嘿!你的金手指是我的咯 怪物出没 上古归来我自神魔无双 星海遥遥归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