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布局(3/5)
其背后之官员,亦是受益匪浅,满面春风,仿佛油光可鉴。
“闻户部侍郎袁世振于两淮之时,以保甲之法整饬盐丁,令其巡察盐场,严打私盐,此举实为高明。”
师爷面露异色,望向袁可立,语含深意。
“故有两淮盐税之繁荣景象。”
“陛下已赐东家掌管长芦等盐场部分盈利之权,然漕运之弊,积重难返,非朝夕可解。”
“今朝盐制革新,各府专商售盐,吾等手握盐源,何不联手盐商,一举铲除窝主之患?”
继续阅读
师爷言罢,手轻轻划过颈侧,一抹杀意隐现。
“此辈于漕运中根深蒂固,若欲整顿漕运,必先除其羽翼。”
“此言甚善。”
袁可立闻言,缓缓颔首,眸中闪过一抹决然。
此乃“擒贼先擒王”之策,以一点之突破,带动全局之变革。
"袁可立亦欲插手漕运乎?"
朱由校轻抚奏章,眉头紧锁,倚椅沉思。
尽管师爷力荐袁可立先取盐业,然其漕运之志,终化为一纸奏疏,呈于御前。
朱由校摩挲下颌,思绪万千。
漕运之弊,竟需总督与巡抚联名上奏,其严重程度可见一斑。
在那无铁轨、海运未兴的时代,大运河犹如大明之血脉,至关重要,亦是权贵敛财之利器。
一旦受阻,国本动摇,非同小可。
自永乐以降,九边军需,六成仰仗漕运,海运既废,更增至九成。
二百年风雨,漕运网络错综复杂,势力盘根错节,南北名城皆依河而生。
朝廷特设漕运、河道两总督,足见其战略地位之显赫。
“小试锋芒尚可,大动干戈则需智取,四两拨千斤之策方为上选。”
朱由校沉吟片刻,终是决断,“驳回此议。”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