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抗日之火力不足

第224章 去吧!海潮翻涌(1/5)

目录

1947年1月2日,上午十点,美军舰队在巴厘岛的南侧外海慢慢的航行,他们的目的地是仰光!

一月的印尼外海,阳光明媚,温暖的海风吹拂着大地。此时,印尼的气温通常在 25℃至 30℃之间,气候宜人,让人感受到热带冬季的热情与活力。

在海洋中,水温也保持在宜人的范围内,大约在 28℃左右。清澈见底的海水,波光粼粼,仿佛一块巨大的蓝宝石。

海洋中的生物们也在这个舒适的季节里活跃着,有海豚跃出海面追逐着鱼群,也有海鸟展翅翱翔于蓝天。

美国三支航母舰队,携带1600架战斗机,六条战列舰,11条巡洋舰,50条驱逐舰,40条潜艇,60条护卫舰,六条大型航母,十二艘轻型航母,80条补给和登陆船只,以半径一百公里为半径,在平方公里的海面上,在碧蓝色的南海海面上,形成了一个缓慢移动的巨大圆形阵列。

美军驱逐舰在外围频繁活动,围绕着舰队外围不断高速航行,然后停车,发动机的噪音消失,监听员用声呐仔细监听周围的海底,看看是否有异响。这些专门挑选和培养的监听员,能够敏锐的用耳朵分辨出各型船只和敌我的潜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这个时候,声呐技术还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美军的声呐系统主要依赖操作员的耳朵来监听和分析回声信号,而不是计算机。这些操作员经过专门训练,能够根据声音的特性(如音调、强度和持续时间等)来判断目标的大致位置、距离以及类型(比如潜艇或水面舰艇)。

那时的声呐设备通常被称为“听音器”或“水听器”,它们通过发射声波并接收反射回来的声波来工作。随着技术的发展,后来出现了一些能够辅助操作员进行更精确测量的机械设备,它们用指针描绘图形,再通过声波图形对比来分辨敌人舰船和潜艇的类型。

这个时期,声呐的操作和目标识别主要依靠的是人的听力和经验,而非现代意义上的计算机技术。

水下的10米深处,美军的潜艇分为三个集群,以潜望镜深度航行,同时用无伸出水面的无线电与舰队交流。他们在水面下形成一个品字型阵列。分别正面十条,舰队的左右两侧各十五条。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寻仇恩怨 穿越:称霸武侠世界 小雌性又乖又怂,好想撩 梦回1984:梦想搬运工 一见倾心,军官每天都在宠媳妇 穿越时空的阿强 万界商城卖萝莉,不甜不要钱 村里五年没新生?散财福宝来送子 港片:洪兴亲儿子?我赵日天不服 福宝公主带万亿物资助父皇统天下